蒲公英种植栽培技术及管理 蒲公英种植栽培技术( 四 )


4、田间管理
①、播种当年的田间管理: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 。如果出苗前土壤干旱,可在播种畦的畦面先稀疏散盖一些麦秸或茅草;然后轻浇水,待苗出齐后用杈子扒去盖草;出苗后应适当控制水分,使幼苗茁壮生长,防止徒长和倒伏;在叶片迅速生长期,要保持田间湿润,以促进叶片旺盛生长;冬前浇1次透水,然后覆盖马粪或麦秸等,利于越冬 。
②、中耕除草:当蒲公英出苗10天左右可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以后每10天左右中耕除草1次,直到封垄为止;做到田间无杂草 。封垄后可人工拔草 。
③、间苗、定苗: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定苗 。出苗10天左右进行间苗,株距3-5厘米,经20-30天即可进行定苗,株距8-10厘米,撒播者株距5厘米即可 。
④、肥水管理:蒲公英抗病抗虫能力很强,一般不需进行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的重点主要是肥和水 。蒲公英虽然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但是它还是喜欢肥沃、湿润、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所以在种植蒲公英时,每667平方米施2000-3500千克农家肥作底肥,每667平方米还须施17-20千克硝铵作种肥 。播种后,如果土表没有覆盖,就应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全苗 。出苗后,也要始终保持土壤有适当的水分 。
生长期间追1-2次肥 。并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全苗及出苗后生长所需 。播种当年的幼嫩植株可以不采叶,等到第2年才开始采收,此时植株品质好,产量高 。秋播者入冬后,在畦面上每亩撒施有机肥250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既起到施肥作用,又可以保护根系安全越冬 。翌春返青后可结合浇水施用化肥(亩施尿素10-15千克、过磷酸钙8千克) 。为提早上市,早春可采用小拱棚覆盖 。秋末冬初,应浇1次透水,然后在畦面覆盖马粪或麦秸等,以利根株越冬和翌年春季较早萌发新株 。
⑤、采收:蒲公英可在幼苗期分批采摘外层大叶供食,或用刀割取心叶以外的叶片食用 。每隔15-20天割1次 。也可一次性割取整株上市 。一般每亩地每次收割可产700-800千克 。
采收时可用钩刀或小刀挑挖,沿地表1-1.5cm处平行下刀,保留地下根部,以长新芽 。先挑大株收,留下中、小株继续生长;也可像东北地区的一些地方掰收芹菜叶那样采收,但叶片是分散的,不成叶束 。单位面积产量:露地栽培,平均每平方米产0.8-1.0kg;大棚栽培,平均每平方米产1.2-1.7kg;温室栽培,平均每平方米产1.5-2.4kg 。
6、蒲公英的早熟栽培
早春表土5厘米深处地温达1-2℃时,上年种植的蒲公英就开始萌发长出新芽 。一般清明节(4月5日)前新芽露出地面,此时在土里的"白芽"部分长度已有3-4厘米 。所以野生的蒲公英一般在4月20日前后即可上市,这时市场上很少有新鲜叶菜类蔬菜,很受消费者欢迎 。
人工栽培的蒲公英,由于生育环境条件改善,又采取了地膜覆盖等措施,因此上市期比野生的提早,这样,对蔬菜市场供应更有实际意义 。
进行唯面覆盖:北方地区于3月20日土壤开始化冻时,可覆盖地膜或平铺废旧塑料农膜,这样,4月7日至10日即可收获上市,比野生蒲公英提早上市10天左右 。
东北地区进行早熟栽培时,通常在7月末8月初种上蒲公英,翌年2月末3月初扣上农膜,3月下旬就可以收获上市 。
7、多年生植株的田间管理
蒲公英植株生育年限越长,根系越发达,地上植株生长也越繁茂,收获的产品产量高、品质好 。因此,生产上应进行多年生栽培 。多年生栽培的地块,要注意多次拔除杂草,并在生长季节加强水肥管理,适时采收 。
为提早上市,早春可采用小拱棚覆盖 。秋末冬初,应浇一次透水,然后在畦面覆盖马粪或麦秸等,以利根株越冬和翌年春季较早萌发新株 。
5如何种植蒲公英?野菜在这个人们保健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因其真正的绿色环保型、健康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社会上都流行这有钱人吃野菜 。蒲公英作为最受人们欢迎的野菜之一,深得市场欢迎
蒲公英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作物,可是蒲公英的种植技术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蒲公英的种植技术,蒲公英人工种植的收益还是非常不错的 。
要想种植蒲公英首先得收集蒲公英种子,可以在5月下旬收集开满以后的饱满的蒲公英种子,带着花盘一块采收,采收后晾1-2天,然后青青搓去种子表面的羽翼状的毛,然后晒干备用 。
种子的处理,把搓去羽翼后晾干的蒲公英种子放置在55度的温水里浸泡20-25分钟,杀灭种子表皮的细菌,然后等水凉到常温状态下浸泡8-10小时,然后捞出晾干表面的水分 。发芽,播种后10天左右蒲公英种子就可以发芽了,在这期间要防止蝼蛄、地老虎的危害,可以用200克白糖、500克白醋兑水2千克埋在地表 。或者安装捕虫灯进行捕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