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刘邦之战叫什么 项羽与刘邦( 五 )


韩信归汉
后屡立奇功,被任为齐王,手握重兵,到后来成为楚汉之间举足轻重的人物 。
这时,汉军日益强大,项羽恐惧,便派盱眙人武涉往说韩信 。
他说:“天下
人因苦秦久了,故合力反秦 。
破秦后,项王计功割地,分土封王,以休士卒 。
今汉王举兵向东夺人之地,破三秦后率诸侯兵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不罢手,
其不知足如此之甚 。
汉王是不可靠的,他几次落到项王的手中,项王怜而活
之,但他一脱身便背约,复攻项王,其人不可信如此 。
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
王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要被他所擒 。
足下得以至今不彼他暗算,正因项
王尚在,需要你为他打天下 。
当今二王相争,胜败定于足下,足下右投则汉
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
项王今日亡,明日必轮到足下 。
足下与项王有故,何
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而王之?今失此良机,一定要为汉攻楚,难道是
智者所做的事吗!”尽管武涉分析形势,说明利害,韩信不为所动,婉言加
以拒绝 。
他说:“我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策不用,
故背楚归汉 。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统率数万大军,他解衣衣我,推食食
我,言听计从,我才有今天的地位 。
汉王如此亲信我,背之不祥,我虽死也
不易心 。
”韩信表明对汉王的生死不易的忠心,实是当时汉将心归汉王的反
映 。
5.集众智以成大事
楚汉久相持未决胜败,项王要求与汉王独战以决雌雄 。
汉王笑说:“我
宁斗智,不能斗力 。
”以两人智比,项王智不逊于汉王,为何汉王“宁斗智”?
这是因为项王自负独断独行,不纳智者之策,而其个人智有限,故多失计;
汉王兼听纳谏,集众智成大智,故乡得计 。
项氏世世为楚将,代代有家传兵
法,项羽叔父项梁主曾以兵法传授项羽,项羽打起仗确有一套本领,在垓下
决战前,他亲身领导的战役几乎是战无不胜,也因此自负不凡,不仅对身边
的郎中韩信几次上策不屑一顾,连老谋深算的范增多次献计也当耳边风,因
而屡失战机 。
使刘邦能屡败屡起,最后置他于死地 。
刘邦起事之前,是个酗
酒好色的无赖之徒,父亲是个农夫,当然无家传兵法,对打仗是外行;他又
不读书,也就不能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懂得兴亡之理 。
但他有个显著的
长处,就是虚心听取别人的计策 。
故能集众智成大事 。
刘邦在战争实践中,也懂得些行军打仗之事,但“运筹帷幄”非其所长,
往往作出错误的决策 。
由于他对张良、陈平等谋士言听计从,故能及时纠正
错误,实行正确的决策 。
如刘邦率军西向攻秦,因秦将坚守宛城,攻不下,
刘邦率军越宛城西进 。
张良谏说:“沛公虽急欲入关,但秦兵尚多,拒险而
守,难于攻破 。
今不下宛城,如越城西向,宛守军从后追击,前面秦兵拦击,
前后夹攻,将处于危机 。
”于是,刘邦于夜间率军从他道回来,更换旗帜,
天黎明时,包围宛城三周,守将要自刎,其舍人陈恢止之,便往见刘邦,说:
“宛城认为降必死,故皆坚守 。
汉军强攻,死伤更多 。
为足下计,更好的降,
封其守将官职,使其留守,引其甲士西进 。
其余城池知优待投降将士,必争
开门投降,汉军将通行无阻 。
”刘邦说:“好!”乃封宛城守将为殷侯,封
陈恢为千户 。
刘邦率军西进,无不下者 。
而汉军所过,军纪严明,不掳掠屠
杀 。
于是,先诸侯军进入关中(《史记·高祖本记》) 。
刘邦被项羽急围于荥阳,便与郦食其谋议削弱项羽权力 。
食其建议:“秦
灭六国,其后人无立锥之地 。
如汉能立六国之后,其君臣百姓必感恩戴德,
必支持汉而反楚 。
”刘邦表示同意,便叫人刻印,派食其前往分封六国后代 。
食其还未启程,张良从外来到,项羽将食其主张分封事相告,张良说:“天
下游士离乡别井来投汉,拼死立功,所盼望的是想得封侯赐邑,今复立六国
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谁与您取天下 。
楚强,六国必从之,那会附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