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康熙皇帝5岁就开始读书学习,尤其注重学习汉文经典,一生从不间断 。康熙皇帝曾回忆说,每天,老师都要指定某段汉文经典,让他背诵很多遍,直到把“四书”完全背下来 。康熙继位之后,于紫禁城设立上书房,延聘学问和道德俱佳的满汉学者,专门教皇子、皇孙读书学习 。在他之后,经过雍正、乾隆等帝王的不断完善,清朝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皇子教育体系,在入学年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规定:
之一,入学年龄 。按照规定,皇子、皇孙、皇曾孙们从6岁(虚岁,实际上是满五周岁)进入紫禁城的上书房学习,一直要坚持到将近20岁成人为止 。
第二,学习时间 。上书房规定,读书时间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10个小时 。读书时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摇扇子;午饭的时候,侍卫把饭送来,饭后不午休,继续学习 。一年365天,只有元旦、端午、中秋、万寿(皇上的生日)、自寿(自己的生日)才放假 。连除夕也不放假,至多早一点放学而已 。
第三,学习内容 。有三块:满蒙文字、汉文经典、弓马火器 。其中,学习儒家经典的时间最长 。
清朝的皇子们真是“压力山大”啊!但严格的皇子教育给清朝带来了两个明显的效果:一是全面提升了文化素质,二是为民族文化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从小就学习“四书”“五经”等汉文化经典,清朝皇帝都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有利于清朝统治者积极汲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为民族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国家也是如此 。金元以前,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处于对峙状态,相互攻伐的多、和谐共处的少 。因此,金元即使从地盘上占领了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其统治也是不稳定的、短暂的 。
明朝迁都北京,明成祖也没有处理好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试图用一道长城把两者永远隔离开,结果明朝在北京的统治也总是危机四伏 。清朝从皇帝、皇子、皇孙做起,主动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汉文化,才能够在北京获得长久和相对稳定的统治局面 。
和而不同
我们的人文先祖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意思是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不必一定一致 。作为古今的都城,北京在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过程中,就像一位宽厚的君子,以它的博大、***和包容,在欣赏本地文化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主动接纳其他的外来文化,从而形成“和而不同”的京味文化 。
举例来说,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地区流行的传统住宅形式,也是老北京典型的住宅形式,扮演了老北京“和而不同”的角色 。北京地处华北北部地区,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凉风从东南来 。四合院坐北朝南,门开在南边,冬天可以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纳东南方向来的凉风 。
四合院又是一个微缩版的故宫,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 。坐北朝南的北屋是上房,左右两侧是东西厢房,南边是配房 。一家人怎么分配住房是有讲究的:长辈住上房,晚辈住东西厢房,长幼有序、各得其位,不能越轨,非常符合儒家传统礼仪规范 。
在日常生活里,晚辈们每天早晚都要到长辈的房中问安;每顿饭一大家子人都围在一起吃,长辈不动筷子,晚辈是不能动的;逢年过节,还要举行严肃的祭祖仪式 。这样,四合院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尊老爱幼、礼貌谦让、恭敬祖宗、和睦相处的良好生活习惯 。
大家也许会注意到,即使到了今天,在北京人的日常行为中,还特别注重礼数 。出门在胡同口、大街上,京腔京韵的“您”常常挂在北京人的嘴上,“您早啊!”“您吃过饭了吗?”“您的身子骨还硬朗吧!”
在北京,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现象还有很多表现形式 。比如,胡同是北京的重要文化遗产 。而这份遗产却是蒙古人入主北京的产物 。胡同的发音来自蒙古语“忽洞”,意思是井,因为古人在设计元大都时,胡同多依水井而建 。
老北京许多胡同的名字读起来令人奇怪,用汉语无法解释,其实翻译成蒙古语就好解释了 。比如,屎壳郎胡同,其蒙古语的意思是“甜水井”,说明这个胡同临近一口甜水井;墨河胡同,意为有味儿的井,说明井水有些怪味;蚂螂胡同,意思是专供牲畜饮水的井,说明附近是交通要道,拉车的牲畜常常来这里的水井饮水 。
推荐阅读
- 画一张节约用水的画,画一幅以节约用水的画
- 2021年属鼠的财运怎么样 运势和财运解析
- 1月19日出生的人怎么样
- 五行缺水的男命婚姻怎么样
- 抖音月付是什么意思,抖音是怎么赚钱的呢
- 刚出狱的人怎么去晦气 刚出狱的人去晦气的方法
- 明星效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明星效应的利与弊
- 1月20日出生的人怎么样
- 如果电话被对方拉黑了怎么办,对方不接电话怎么知道对方的位置
- 癸未日柱怎么样 出生人的性格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