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孤苦的意思 伶仃孤苦( 七 )


文章插图
史华罗所著《明清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词语研究》
在那些充满感性色彩的言情词汇之外 , 《恩光日记》还有“债”与“孽”两个关键字眼值得关注 。《恩光日记》中充斥着诸多与“债”有关的词汇 , 如孽债、债累、宿债、家孽、家众之孽、前生孽、冤孽、宿孽等等 。这两个字构成的词语频频出现在日记中 , 既与恩光现实处境有关 , 也是他虔诚信佛带来思想观念的认识所致 。
宣统年间 , 恩光已经债台高筑 , 甚至不惜挪用公款补贴家用 。饶是如此 , 仍然收支难以相抵 。每年年底都是“亏累过甚” 。如1911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日记所云:“家业已罄 , 负债累累 , 心力已竭 , 尚须支持措筹 , 只求速死 , 宿债即偿 。”日记中之一次出现嗟穷叹命在宣统元年二月二十二日 , “连日烦闷抑郁 , 自伤认命而已 。……此增彼损 , 永不留馀 , 自是贫贱之兆 , 奈何呼天 。”次日日记又是 , “烦闷之至 。恶妇偷当衣服数件 , 抽筋赎出 , 合银二十两二八 , 倾家荡产甚矣!冤孽可叹可恨!……可怜 。”由于家庭收入入不敷出 , 甚至连妻子开始偷当东西 , 而恩光致力于支撑整个家族不至于彻底颓败 , 只能忍耐负重 。沉重的家累和不断的债务危机 , 促使恩光不断使用“债”、“孽债”等词语 。连同财务危机所造成的“债”还有妻儿家眷逼迫的债务 , 童仆偷窃欺瞒的债务 。此外 , “债”与“孽”还是佛教思维方式的体现 。恩光虔诚信佛 , 宣统元年一月初三日 , “每日默诵佛经五遍 。(永远如是)”日记中常常有祷佛的记载 。《法苑珠林》中业已指明“债负”是一种罪业 。而恩光不仅将穷困视作一种罪业 , 也将妻子的逼迫看作必须承担的罪业 , 此外 , 他个人与李成的情感被众人厌恶 , 也被他视作一种必须背负的罪业 。他在日记中反复使用“债”、“孽”等词语  , 并希望早早死去 , 以便一了所有孽债 , 即是这种思维方式方式外化 。
于是 , 日记中遇到夫妻关系、债务危机事 , 常云“孽债何日偿清耶?”至于外放直隶州为官 , 也是“家孽所迫 , 万难忍受” 。“孽”与“债”在恩光不断的书写下 , 成为他抵御外来侵害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旦遭受委屈和逼迫 , 他便将之视作前生命定的“孽”与“债” , 故此内心尽管烦闷恨极 , 也能有效化解 。如1911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日记云:“支各种孽债 , 前世今偿 , 不死不已 。”十二月廿六日日记又云:“人生之苦命孤独若我者甚鲜 , 不即死 , 宿债孽未偿清也 。何罪若是!”虽说欲一死谢之 , 却终于能顽强地活下去 。“孽”与“债”的熟练使用也令恩光能够小心翼翼呵护他的小众情趣 , 而不去管外界的风言风语 。甚至 , 在李成变心之后 , 恩光也可以凭借这两个字求得自我安慰 。不管世路如何淡薄 , 恩光已认定自己为背负罪业之人 , 故而生活中的风浪可令他受伤 , 却终不能将他击垮 。
自然 , 恩光也时时冒出逃避的想法 。对他而言 , 更好的出口似乎就是逃离此处的苦海 , 无论是现实的搬迁离家 , 还是祈求佛陀庇佑 , 似乎只要离开家中的是非烦扰 , 他的心就能获得平和 。如宣统二年三月十五日日记云 , “家孽所迫 , 万难忍受 , 惟愿早离苦海 , 逃生远飏 , 永感佛天怜佑无极 。”宣统二年四月日记:“遭此家众之孽 , 早早得以逃往他方 , 以免悒郁而毙 , 幸甚祷甚 。”宣统二年五月初六日 , “予近数月食不饱 , 寝不安 , 惟日夜默祝逃生 , 谁怜苦衷 。”虽然他曾从家中搬离 , 最终却难免回归家庭 。他终于无法彻底摆脱给他带来无穷烦恼的家 , 于是只能在苦海中自伤自怜 。
从《恩光日记》所述来看 , 家人是恩光情感世界中重要的一端 , 尽管这条感情线充满苦楚 , 恩光却不能不仰赖这条情感线 。在某种程度上 , 正是由于这条情感线出现问题 , 恩光才转而寻求情感世界中的第二条感情线:与同性恋人之爱 。除此之外 , 由于恩光年事已高 , 与仆人的情感关系也在他生活中也显得特别重要 。这三条感情线在恩光情感世界中占据主要位置 , 其间的波动与关系的转变 , 令他的日记情意满满 , 跌宕起伏 。充满感 *** 彩的词语也因此在这部日记中构成一股股涌动的情绪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