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归纳教案五篇( 三 )


杨善洲(1927—2010)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杨善洲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
2.学生仿写颁奖词,写完后互评 。
示例:(1)他用15年的岁月让荒山变为青山;他用双手创造了绿洲,青山不老,他的生命更是永垂不朽 。希望的绿海,生命的归宿,15年的岁月,谱写绿色的诗篇!
(2)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一位81岁的老人,用整整15年的时间创造了如此奇迹 。阵阵林涛,驱赶了漫天的黄沙;青山绿水,代替了不毛之地 。他将生命化为一片片绿洲,他用佝偻的背书写了青山不老的传奇!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
小结: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堂上大家很好地运用了一些自学的方法,解决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表现得很不错!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要透过一个个数字,透过一幕幕景色,透过一个个小事例去感知人物精神的伟大 。还有就是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化解到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去,比如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爱护好我们身边的绿色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也要像老农那样去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
《三黑和土地》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
教学难点: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
导语: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 。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 。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教师板书),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 。“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
3、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 。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
4、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
提示: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
5、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
(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