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有哪些 常用的几种表达方式( 二 )


描写,如何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妙笔生花?
看下面这一段: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 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 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
——施耐庵《水浒传》
施耐庵如果只说,这鲁提辖(鲁达)打得好,打得妙,读者脑海里记激不起半点浪花,也没法感受到鲁提辖的拳头究竟有多厉害 。
作者巧妙地从味觉角度写出了镇关西被打歪鼻子,打出鼻血之后,逼真的感受,咸、酸、辣,既有无可名状的痛楚,又有血肉模糊的凄惨;
打了眉梢之后,又从视觉角度,生动再现了镇关西眼冒金星,以至于出现幻觉一般的惨烈,红、黑、紫色仿佛从眼里迸出来,实在可怕!
这样的描写,从被打者的感官角度,生动逼真显现出打得着实厉害,从而写出鲁提辖拳头威猛 。至于他怎么出拳的,拳头有多大,力量有多强,无需多说了 。
描写,该出手时就出手 。
(1)描写要看准时机
不要为了描写而描写 。
咱们想清楚写到哪里要突出什么,再考虑是否采用描写 。比如上文,作者为了突出鲁提辖嫉恶如仇,痛打镇关西,此时描写镇关西被打的惨状,十分必要 。但如果为了突出武艺高强,可能就没必要了 。
(2)描写多角度、多层次
世间万事万物多姿多彩,且变化万千 。描写时,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事物姿态和样子,也才能更有力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
形、色、音,体、貌、神……以及人的多种感受,都可以灵活选择,加以描写 。总之,惟妙惟肖,穷形尽相,又能达成写作目的即可 。
(3)描写要刺激读者的感官想象
对于读者来说,描写的最大好处,就是更便于感受 。冷冰冰的文字符号,能通过想象变成丰富精彩的画面,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所以,作者描写事物时,不仅为了达成自己的写作目的,也要满足读者的感官想象 。如“歌尽桃花扇底风,舞低杨柳楼心月 。”能引发我们对歌舞宴会现场的美好想象,这就十分惬意 。
描写,该有的时候没有,这就干巴巴了!
表达方式有哪些 常用的几种表达方式

文章插图

03 说明对大多数创作者来说,说明用得较少,但不等于完全用不到 。
况且,上等的“说明文”也能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 。
且看: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 。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
——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题目就挺吸引人的,正文更是文采出众 。贾祖璋写这类说明文,真叫人佩服!你看,就为了说明“荔枝不耐贮藏”这一个特点,作者把白居易的话,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荔枝故事”,和杜牧的诗都“请”过来了 。
读后,读者不仅明白了荔枝的确不好贮藏,也品味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诗文味道,可谓精彩绝伦 。
说明,如何做到不干巴巴呢?
(1)多收集说明对象的资料
贾祖璋如果不积累白居易的关于荔枝的诗词,不了解唐代后宫如何千方百计吃上新鲜荔枝,他怎能写出诗文气十足和趣味浓厚的这篇说明文呢?
这就启发我们,平常多读诗文,多积累资料,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
(2)能引用诗词佳句的,绝不手软
众所周知,咱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商贾传奇、天文地理,都有着丰富的宝藏 。
尤其是流传下来的诗文,值得好好挖掘利用 。
但凡写文章,只要能恰当应用的,绝不手软 。这样,写说明文也能大放异彩 。
表达方式有哪些 常用的几种表达方式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