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其中包括创立了与安娜相对学派的梅兰妮·克莱因(1882~1960)以及弗洛伊德非常器重的学生,创作了《弗洛伊德生平》一书,并且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杂志之一位主编的欧内斯特·琼斯 。
在他的支持下,克莱因的学派也成了精神分析领域另一大阵营 。在“自我心理学”中,有一个弱点,那就是自我出现的年龄 。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婴儿与动物无异,在母子关系之中几乎没有纠葛,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牢固 。
直到父亲的介入,才使得这种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因此,他认为在孩5-6岁的阶段,才开始出现“自我” 。

文章插图
但即便是安娜·弗伊德本人也对这个观点产生了怀疑 。所以,她后来才开创儿童精神分析 。
针对于此,克莱因提出的心理发展模型将重点放在了早期的母子关系上 。她认为婴儿从出生到一岁左右,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克莱因认为,从出生到3~6个月(也有说法是三四个月)的婴儿处于“幻想分裂状态”的世界之中 。
婴儿将有温柔有时又十分可怕的母亲看作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更准确地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存在(婴儿或许还没有“人”的概念) 。

文章插图
对于婴儿来说,他们甚至无法认识到 *** 和脸都是属同一个母亲的事实 。
此外,婴儿对 *** 的认识也是分裂的,有乳汁流出时就是“好 *** ”,而没有乳汁时则是“坏 *** ” 。
吃饱母乳心情不错的婴儿,在忽然间失去 *** 时,不会考虑其中的理由只是单纯地认为“坏 *** 来了”,从而做出哭闹的表现 。
克莱因认为,婴儿在面对“好 *** ”的时候会表现出“好的自己”,而面对“坏 *** ”时则会表现出“坏的自己” 。
她将根据对象的状态,认为对象变成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存在的情况称为“分裂”,将对象的一部分(比如“好 *** ”)和自己的一部分(“好的自己”)联系起来的情况称为“部分对象关系” 。

文章插图
当婴儿的认知功能得到发展后,会意识到微笑的母亲和发怒的母亲都是同一个人,届时也会将“好的自己”和“坏的自己”重新合二为一 。
对象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自己同样具有这两面,由此产生的交互关系被称为“全体对象关系” 。
克莱因还进一步指出,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曾经以为是坏母亲而抗拒过的那个人原来就是自己的母亲,从而会由于罪恶感而产生抑郁的情绪 。
而孩子心理中无法摆脱这种情绪的部分,就会再次返回到“分裂”的世界之中 。
“自我”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在精神分析的世界之中,建立心理的发展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主题 。

文章插图
美国的婴幼儿学者玛格丽特·玛勒(1897~1985)受自我心理学的影响,建立了“分离到个体化模型”,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理论 。
刚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虽然在物理上是两个人的关系,但婴儿在心理上却仍然是以脐带和母亲连接的胎儿,无法从母亲身边独立 。
直到3岁左右,婴儿经过一系列曲折的经历,心理发生分离和个体化,才认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 。
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1902—1994)指出,人类在出生之后很晚才能够确立“自己”的意识 。

文章插图
他认为人类的一生都处于发展阶段,并且提出了共分为8个段的“发展阶段论” 。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个体一性,他认为这部分在18岁左右,也就是青春期结束时才能够确立起来 。
所谓自我同一性,正如字面意思所述,指的是“同一的自我” 。由于这是在青春期才确立起来的认识,所以在此之前,我们都处于“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存在的”这种混乱状态 。
每个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大概都思考过“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 。自己究竟是怎么出生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应不应该成为那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
但是,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几乎不会再去思考“我究竟是谁”这个题 。

文章插图
这就是因为我们具有了自我同一性,终结了混乱的状态,埃里克森将这种混乱的状态称为“moratorium”(缓期) 。
推荐阅读
- 媚的组词 美的组词
- 湖北永州一老人高温下赤脚收玉米,如何看待这样的劳动精神?
- 写雷锋叔叔作文300字
- make的过去分词 详细分析一下这个语法结构
- 学习五一劳动模范精神心得范文2022年
- 学习五一劳动模范精神心得体会作文2022年
- 仙人掌的两种精神 仙人掌的两种精神是什么
- 睡6小时和睡8小时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有多大影响 为什么睡6小时比8小时更精神
- 神话版三国陈曦的精神天赋?
- 哈佛性向测试结果分析 哈佛性向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