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能吃到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吃的食物( 三 )


从这些华丽的辞藻中我们可以看到楚国人对于南方产禽鸟水产(鳖、鹄(天鹅)、鸿鸧(大雁)、凫(野鸭))的极度偏好 。楚人对于食物配伍精致考究,有吴羹、吴酸、吴醴、楚酪、柘浆(甘蔗汁)、蜜饴作为配套的汤水饮品 。
他们重视新鲜美味而不喜干脯陈脩,重实货菜肴而不重酱羹,表现出与北方迥然不同的饮食风格 。
4烹饪与保鲜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对于食材的选择已经有了自己的心传 。
当时的厨师们总结出:
牛夜鸣则庮,羊冷毛而毳烝羶,狗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郁,豕望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漏,雏尾不盈握弗食 。
就是说常在夜里叫的牛则肉臭,毛稀而打结的羊肉有膻气,比较狂躁的狗则肉臊恶,毛色枯而鸣声嘶哑的鸟则肉老,好仰首望而睫 *** 交的猪则有息肉,脊黑而前胫毛斑的马则肉亦有臭味,鸡太小不可以吃 。
当时的各国权贵开始普遍采用冰藏或井藏宫廷食品法 。古人有专门的冰窖名曰“凌阴”,有专门的官员将冬天采取的冰块储藏在其中,用来冷藏其食品,以供暑天或需要时享用 。
?
楚国用于储藏冰块的“冰鉴”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在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全新的流变,不仅形成了南北两大“菜系”,于食物的保藏、选料、加工、配伍、调制等方面均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
纷乱的政治格局下,各具风味的美食成为了不同地区人们心中具有独特情思的味觉享受,同时也联结着人们心中对于“中国”观念的认同 。
随着大一统帝国的趋势日益明显,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势必会演绎出新的美食传奇 。
03东周时期,饮食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饮食器具、食品加工和烹饪技术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出现了多种烹调 *** 和烹调名家 。同时调味品也增加了一些新味型的原料 。那时实行一日两餐(或三餐)制与分餐制 。普通民众受粮食定量的制约,艰难度日;而贵族们经常举行各种宴饮活动,并有规范的礼仪 。粮食在两周的饮食结构中,粮食居于主体地位 。除了以前常见的粟、黍外,麦(包括大麦和小麦)、麻、菽、稻的种植日益普遍 。到东周时,菽的地位有所提高,“黍稷”并提被“菽粟”并提所取代 。此外,还有苽、赤豆、薏苡等 。
蔬菜蔬菜都是由野生种经过天然淘汰和人工培育而成为栽培作物的 。两周时期的蔬菜种植业已经相当发达,见于文献记载的品种有二十几种,其中属于栽培的有葵、藿、薤、葱、芸、甜瓜、瓠、葑、姜、笋、蒲、芹、莲、藕、茭白、菱、芡、菲、芋等 。此外,属于野生或者可能是野生的蔬菜有莼、薇、蘩、藻、蕨、荇菜、堇、茶、芣、卷耳、芝、菖蒲等等 。
果实两周时期可以确定为人工栽培的桃、李、枣、棘、梨、柤、栗、榛、梅、桔、柚等 。此外还有桑椹、甘棠、杜、沙棠、郁、杞等等,多数是野生的 。
肉类后世主要的家畜、家禽品种那时都已具有 。其中主要的有猪、牛、羊、犬、鸡、鸭、鹅、鸽等 。
水产伴随着捕捞工具的改进、人工养鱼的开始、近海捕鱼的开展,鱼产量上升,品种增多 。仅《诗经》记载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鱼类就有18种之多 。嘉鱼、鲂鱼、(鱼与)鱼、鲤鱼,在当时就成了名贵佳肴 。鱼类之外,龟、鳖、蚌、蛤等水产动物也是人们很早就经常捕捞的食物 。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能吃到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吃的食物

文章插图
04话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落得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天子从关中的一片丘墟逃到了位于洛邑的东都,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 。?
烽火戏诸侯
从这一刻开始,镇守一方的各个诸侯国终于不用再担心“僭越”的风险,可以尽情享受“比于天子”的美食体验 。
进入春秋战国之世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大跨步迈进,平民的日常饮食生活也日渐丰富多彩,更为广泛的原材料为那时候的人们提供了创造美食的契机 。
同时,分居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各个诸侯国开始逐渐衍生出极具地域特点的饮食文化,此时的中国美食界开始了之一次“菜系”划分 。
1“从城乡到贫富”的味觉转换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熟悉的古装剧场景已经大体成型 。在城市或交通道上,“沽酒市脯”的商贩与小店让人应接不暇 。阡陌之间,农民已经熟练地种植“五谷”,“知畜鸡狗猪彘,又畜牛羊”,甚至在自己的院落中种植“桃李瓜薑”,一派和谐富足的农村安逸生活让人恍若隔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