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发展深远海养殖 深度养殖技术( 二 )


【想要发展深远海养殖 深度养殖技术】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海南省共有深水网箱3848只,主要分布在临高、儋州、澄迈、昌江、陵水、三亚、海口等市县,其中临高深水网箱数量占全省的近80% 。临高县2013年深水网箱规模超过3000只,成为亚洲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 。临高的深水网箱规格(周长)有80米、60米和40米等几种,网箱每只产量分别为36吨、20吨和10吨 。深水网箱养殖总产量3万多吨,总产值超过10亿元,从事深水网箱养殖的渔民年均纯收入8万多元,成为渔民的“海上银行” 。目前,深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有石斑鱼、老虎斑、珍珠龙胆鱼、军曹鱼等种类 。深水网箱养殖的金鲳鱼,90%经速冻后销往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剩余部分以鲜活品销往国内市场 。
我国渔工在南海从深水网箱中捕捞军曹鱼(来源:新华社)
未来深远海养殖的发展,主要依靠工程装备及生物技术的提升:
一是工程装备方面:
①多功能专业化养殖工船的构建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 。重点突破获取深层海水的舱养式工船船型、开舱养殖的半潜式工船船型,并融合船载繁育、加工、物流等功能,构建专业化、母船式深远海生产平台 。
②专业化养殖装备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深远海养殖装备将在智能化高效运行与机械化高效作业上整体发展,以实现养殖及海上综合渔业生产的安全可控与产能最大化 。
③研究构建深远海海水养殖能源保障系统 。应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以柴油为补充能源的综合能源供给系统,其中可再生能源部分以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为主,配以光热综合利用和波浪能利用等 。
二是生产技术方面:
①开展深远海海水养殖适宜品种繁养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优质高效养殖技术体系 。构建基于生长模型的工业化养殖工艺与生产规程,建立名优品种深远海养殖技术体系 。
②构建以深远海养殖平台为核心的新型海洋渔业生产模式 。根据海区捕捞生产需要,建立海上渔获物流通与粗加工平台 。
③构建新型海水淡化系统和水培蔬菜种植平台 。利用风、光、柴、蓄综合电力系统协同供电,实现海水淡化能量供给,开展零排放水培蔬菜立体种植 。
目前在发展深远海养殖上还存在一些难点,主要表现在:
①深远海养殖工程装备科技储备不足 。我国海上养殖设施的工程化水平相对落后,包括深水网箱在内的现有养殖设施系统的研发水平较低,大型养殖平台构建还处于方案设计阶段,一些关键性、基础性研究亟待开展,包括专业化养殖工船基础船型与深海大型网箱设施研发、集成构建游弋式大型养殖工船及综合渔业生产平台等,都是今后的重点任务 。
②深远海养殖的实际经验相当缺乏 。与近海养殖相比,深远海海水养殖在水文水质条件、水中生物和气候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现有的比较成熟的养殖技术是否适合深远海养殖,养殖技术如何适应深远海的特点,相关的遗传育种、饲料营养与投饲、疾病诊断与防治、养成品的保活保鲜与加工等技术能否满足要求,还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去解答 。
③深远海养殖产品冷链物流技术落后 。由海到陆到餐桌的无缝连接是深远海养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我国海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 。未来对流通冷链装备、流通保鲜保活、流通网络信息、食品安全检测、污染物降解、信息标识与溯源等核心技术需要重点开发 。
总体来说,我国深远海养殖能力还较弱,几乎只有深海捕捞,还没有成型的深远海规模养殖平台 。差距集中在工程设施、配套设施、网箱养殖和海洋牧场构建技术上 。然而,我国在近海海水养殖设施装备、养殖技术、能源供给、物流和加工等方面都已经有了较好的研究和技术储备,已具备深远海养殖研究和应用的必备条件 。国家有关部门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深远海养殖已经有了战略规划 。上海市科委“大型海上渔业综合服务平台总体技术研究”项目和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离岸冷水鱼绿色养殖工程”之一的“86米(3000吨级)冷水团养殖工船”项目,已经进入研究和设计阶段 。除了装备、工程与技术外,深远海海水养殖如何与远洋捕捞配合互补以及深远海海水养殖如何与国际水产品贸易衔接等问题,也备受专家的关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