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首咏蝉唐诗窥见大唐兴衰 有关蝉的诗句( 二 )


诗的开篇前两句便两处用典,《隋书·天文志》中说:“日循黄道东行,行西陆谓之秋 。” 《左传·成公九年》中有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因此,“西陆”指的是秋季,“南冠”指的是身为囚徒的自己,虽然两者并无关联,却在词语本身的构成上形成了精巧的流水对,足见诗人文思之精妙 。
首句以蝉鸣起兴,次句写己,蝉声逗起客思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深秋之中身陷囹圄唯有蝉声相伴的孤寂 。
三四句仍以流水对的方式,上句写蝉,下句写己 。以两鬓乌玄的蝉反衬出自己的白发,感伤于光阴飞逝,自己垂老身陷狱中无所作为的无奈 。蝉与诗人,一唱一吟,既反衬出诗人处境艰难,也让我们看到诗人内心的感伤 。
自屈原以降,文人多以美人自比,或以待字闺中的少女寄托自己对仕途的远大抱负,或以弃妇哀怨比喻自身仕宦的不得志,此诗中,“白头吟”一语双关,既写出自己垂垂老矣却身陷狱中的惆怅,又暗指汉乐府中卓文君所作之诗: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
诗人以美人自比,希望能遇到明君眷顾,同时凸显出内心凄怆,可谓意味深远 。
五六句诗人以蝉的处境出发,慨叹秋露凝重,蝉无法奋飞,秋霜郁结,蝉鸣无法远达,实际上却是在感慨自身遭逢困境,仕途渺茫,无以寄托 。
而到了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更是直抒胸臆,仿佛捶胸高呼,以一个反问,传达出诗人深深的绝望 。
整首诗结构工整,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情感极为充沛,让人感同身受,不禁愤慨诗人之愤慨,悲恸诗人之悲恸 。诗人在咏物的同时对照自身,抒出发自己强烈的情感,堪称咏物诗中的一绝 。
出狱后,诗人加入徐敬业的起义军队伍,一篇《讨武氏檄文》挑起了反抗武则天的大旗,这篇檄文也堪称史上檄文之最 -- 最具文采最具攻击力,令人叹服,可怜最终徐敬业兵败,骆宾王生死不明,也足以令人唏嘘 。
站在今天的我们,回看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无论是她在政治上的成就还是其对后世女性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去充分肯定,而对于骆宾王反武的举动,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苛责,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历史背景下,古人有着与今人迥异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我们还是应该去充分理解的 。

5. 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成为了晚唐文坛的两大巨星,杜牧以他成熟严谨的格律、文采飞扬的散文以及学养深厚的文学批评闻名于后世,而李商隐,则有着“诗谜”之称,他对于诗的意境与艺术美感的追求可谓是冠绝古今,尤其是他的爱情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千古传唱不绝,而他的咏史诗,可谓是自班固以来,这一题材历经时代荡涤而最终达到的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 。
然而,时至晚唐,全国藩镇割据的历史局面下,出身贫寒的李商隐在这样社会阶级严重固化,权贵之间相互提携的政治环境中,尽管怀有壮志与奇才,仍然无法改变自身屡屡碰壁的窘境,只能在一个又一个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成为一个苟活的幕僚 。
在一生的郁郁不得志中,李商隐寄情于艺术创作,留下了一篇篇艺术成就极高的名篇,甚至有着很多词句隐晦令后人捉摸不透的著名诗篇,因此,元好文感叹道: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
《蝉》就是李商隐在仕途坎坷中,听闻悲鸣的秋蝉,结合自身忧郁的情思,抒发出的一首咏物名篇 。
诗的前两句,写蝉生性高洁,居高饮露,纵使鸣叫不绝,亦皆徒劳,暗喻自身虽然满腹清高,却在仕途上历尽坎坷,以至于清贫难饱,满腔幽怨,诉说出来亦不过徒劳 。
三四句感情更进一步,高鸣不仅是徒劳,甚至时至深夜,已是“疏欲断” 。本与蝉毫无关系的碧树,在诗人眼中也成了无动于衷的无情物,这一对比,更加让有着诗人自身投影的蝉显得更加悲伤憔悴,无依无助,而诗人这无理由的怪罪,尽显了诗人满腹幽怨无法排解的痛楚 。
五六句从蝉写到自己,直抒官位低微漂泊无依的苦情,让全诗情感进一步提升,而诗人此时进投无路,自然而然地便起了思乡之情,回首望去,故乡的家园也早已是长期荒芜,杂草丛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进退两难,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的悲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