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朱舜水的家国之思 就教于方家( 二 )


儒者朱楚嶼(之瑜、號舜水)御禮ニ被罷出候、中間何も同道、獨立(性易、崇福寺)御政所へ御禮ニ今日被罷出候、惣右衛門同道仕、取次申候 。[10]
虽然这里的“玙”写作了“屿”,但从后面的解释中我们明确可知该人就是朱舜水,他的“字”为“楚屿(玙)”而非“鲁屿(玙)” 。
可见,朱舜水在滞留长崎期间,其为日本人所知的名字标识,也如多数中国士人所认知的一样,是“楚玙”而非“鲁玙” 。因此,今井弘济等人所说的朱舜水之“字”为“鲁玙”的说法,应该还有进一步检证的必要 。
二、“楚玙”说的思考
中国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一般都有所关联 。大致来说,或为同义反复(如诸葛亮字孔明),或为反义相对(如朱熹字符晦),或为连义推想(如岳飞字鹏举)等 。简言之,也就是“字”多为解“名”,所以也称“表字” 。
朱舜水的名为“之瑜”,这里的“瑜”为“美玉”之意,《礼记·玉藻》中就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世子佩瑜玉而綦织绶”[11]之语 。而“玙”也是指古代的一种佩玉,《春秋左传》中就记载季平子卒于房,“阳虎将以玙璠敛” 。对此,杜预注疏云:“玙璠,美玉,君所佩 。”[12]从同义反复的角度来说,“玙”与“瑜”意思正好相合 。同时,按照《说文解字》所言,“玙”与“璠”经常连用,同为“鲁之宝玉”的意思 。[13]也正因为如此,如前所述,一些学者才认为朱舜水的“字”应该是“鲁玙”而非“楚玙” 。
从逻辑关系来看,这种解说无疑十分合理 。但问题在于,“玙”既有相对广义上的“美玉”之意,也有相对狭义上的“鲁之宝玉”之意 。朱舜水“字”中的“玙”,究竟是从何种意义上而言呢?若仅从朱舜水本人,及今井弘济等人的“鲁玙”说来看,无疑相对狭义层面的“鲁之宝玉”似乎更合情理 。不过,对朱舜水“字”中“玙”的理解,似乎不能仅局限于他本身,更应该从其家族男性兄弟取“字”的逻辑脉络中进行解析 。
按照《民国余姚朱氏谱》卷一三《老三房世系》所载,朱舜水的父亲叫朱正,共生有三子 。其中长子朱启明,原名之琦,字伯球,号苍曙;次子朱之瑾,字仲琳,庠生,未冠而卒;舜水先生朱之瑜乃是朱正第三子 。[14]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舜水三兄弟的命名取字,是十分符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规范的 。三兄弟的名字皆围绕“美玉”的意蕴展开,并呈现出前后相继的逻辑性 。长子名中的“琦”、次子名中的“瑾”,以及三子朱舜水名中的“瑜”,皆为古代美玉的一种 。从“字”来看,三兄弟都采用了同义反复的表字方式 。那么,除却朱舜水“字”中的“玙”之外,其两位兄长“字”中的“球”与“琳”是否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指代性呢?
【刘晓东:朱舜水的家国之思 就教于方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