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前是“仙鹤之乡” 仙鹤之乡( 二 )


小昆山“二陆草堂”
相邻的闵行区浦江镇召稼楼,则建有纪念其孙陆机、陆云幼时“鹤坡塘畔观鹤怡游”的“机云亭” 。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陆机、陆云退隐故里 。明代陆蓉的《菽园杂记》提及:“(小)昆山在松江府华亭界,晋陆机兄弟生其下,皆有文学,时人比之‘昆冈玉片’”;《松江县志》也记载:“小昆山上有二陆读书台遗址,山后有二陆故居 。县城内普照寺旧址原为陆机旧宅” 。在华亭的10年间,陆机、陆云闭门读书,以鹤为伴;陆机的代表作《文赋》和《辨亡论》,即为此时所写 。《上海地名志》有“晋陆机放鹤处,古称鸣鹤桥”之说,这引出一段佳话:当年,陆机曾选择一个秋日,去天马山东乡(今属闵行区颛桥镇)访友和放鹤,那鹤在俞塘木桥上一出笼就长鸣三声,他首次听见鹤鸣十分高兴,便筹资把木桥扩建为宽4米、长30米的石桥,起名为“鸣鹤桥” 。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陆机、陆云离开家乡赴洛阳,不料后来卷入“八王之乱”的政治旋涡被冤杀,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尤悔》谈到:“陆平原(按即陆机)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 。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陆机遇害后,小昆山的乡亲们在二陆“读书台”附近建起“鹤鸣亭”,以志纪念;这位文学家、书法家临刑前的一叹,更使华亭鹤誉满士林,而且萌生了“华亭鹤唳”的成语 。近年,松江区已对小昆山“二陆草堂”重新修缮,游人能藉此回想先贤读书养鹤之趣 。
小昆山陆机《怀土赋序》石刻
《云间志》记载:“虞魏顾陆,皆吴之贵姓……而顾陆特华亭著姓 。”从汉末到西晋,陆逊及后代作为当地一个名门望族,其爱鹤养鹤之雅举,进一步提高了华亭鹤的知名度 。
《瘗鹤铭》与华亭鹤
在江苏镇江焦山碑林,有被誉为“大字之祖”的著名石刻——“华阳真逸撰”的《瘗鹤铭》,碑文存字虽少却气势宏逸,结字率真自然,萧疏淡远,简约古拙,浑朴厚重,沉毅中含逸致,雍容处显苍茫,堪称我国六朝时期摩崖书法艺术的瑰宝 。《瘗鹤铭》可算是给鹤写的墓志铭(“瘗”意为埋葬),其中云:“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鸣语化解,仙鹤去莘”,“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可见,此文蕴藏着涉及华亭鹤的动人故事 。
唐代孙处元的《润州经》认为,《瘗鹤铭》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墨迹 。相传,王羲之的妻子是镇江人,他曾趁走亲访友到焦山游玩,见寺院附近有一对华亭鹤在盘旋起舞,姿势很优美,不禁感叹:“要是写字像仙鹤这样灵动就好了 。”寺院住持见状,就表示愿赠鹤,并要王羲之回家前来取 。然而,待王羲之再次到焦山,那对华亭鹤已死去,于是他感伤地写了《瘗鹤铭》 。
北宋李石则认为,《瘗鹤铭》系南朝医学家陶弘景所书 。陶弘景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他博学多才,通晓山川、地理、医药、天文、历算等,晚年辞官退隐句容句曲山(今江苏镇江茅山)华阳洞,自号“华阳隐居” 。据说,陶弘景早年曾在镇江觅得一只华亭鹤,因极喜欢而常伴左右,谁知它突然患重病,他虽是名医却无法救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死去;陶弘景痛惜之余,在焦山风景秀丽之处埋葬它,并写下了《瘗鹤铭》 。
《瘗鹤铭》残石
《瘗鹤铭》成文之后,被摹刻于焦山西麓栈道上的摩崖石壁,大约在晚唐山石崩裂全碑坠入长江,裂为五段;直至北宋,镇江郡守钱子高发现两块残碑,惊为天书,仍置于原处,不料仅隔数十年又落水;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谪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再度从江中打捞出5块残碑,移放山上 。如今陈列于焦山碑林的《瘗鹤铭》残碑,共计93字;经查目前流传最广的《金山唐人抄本》,《瘗鹤铭》全文为180字 。1997年以来,相关部门曾多次进行考古和打捞,尽力搜寻散布江中的《瘗鹤铭》残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