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原料白芍栽培技术规程 白芍栽培( 二 )


料 , 为带芽头的根茎 。
4 产地环境条件
白芍种植地环境要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1 )的要求 。人工种植白芍选择天山山脉海拔不低于 2 000 m  , 大气、水质、土壤无污染的地区作种植地 。
种植地年平均气温 3.2 ℃  ,  冬季温度 -34~-15 ℃  , 夏季温度 22~34 ℃  , 年降水量在 100~512 mm  , 年均日照时数 2 500~2 900 h  ,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排水性好的黑钙土或栗钙土地块 。
5 播前准备
5.1 施基肥
施肥按《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394 —2013 )的规定执行 。施腐熟的农家肥 30.0~37.5 t/hm 2 (或商品有机肥 2250~3000kg/hm 2 )和尿素 150~225kg/hm 2 、磷酸二铵 105~150 kg/hm 2 、硫酸钾 150~225 kg/hm 2 (或氮磷钾三元素复混肥 450~525 kg/hm 2 ) ,  或相同数量、成分的其他肥料品种 。基肥要施足 , 以保证芍头生长的充足养分供应 。
5.2 整地
9 月上旬 , 将准备好的基肥均匀施入种植地块 , 耕深 30 cm 以上 , 并及时耙地 , 使土壤松碎、平实 , 便于栽培。
芍药花种子四季秋播阳台庭院观赏花卉植物室外盆栽花籽¥9.8购买5.3 芍头选择
选择无病虫、无霉烂、完整、健壮、红色的优质芍头作为种苗 。每个芍头应留粗壮芽头 2~3 个 , 芍头下留根 3~4 cm。
6 栽种
6.1 栽种时间
芍头栽种时间为 9 月中下旬至 10 月上旬 。
6.2 栽种方法
采用机械栽种 , 按行距 75~80 cm 拉沟 , 沟深 14~16 cm  , 株距 30~35 cm  , 芍头芽头向上 。栽后压实 , 培土成垄 , 垄高 10~15 cm。
6.3 栽种密度
一般芍头栽种密度为 3.00 万 ~3.75 万个 /hm 2。
7 田间管理
7.1 中耕除草
一般每年中耕 2~3 次 ,  5 月中旬进行人工除草 , 然后机械中耕培土 ,  6 月底进行第 2 次中耕除草 ,  7 月底进行第 3 次中耕 。每次平均中耕深度 7~8 cm  , 不宜太深 , 以免伤根 。
7.2 追肥
追肥按《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394 —2013 )的规定执行 。每年结合第 2 次培土追肥 1 次 , 施尿素 150~225 kg/hm 2 、磷酸二铵 105~150 kg/hm 2 、硫酸钾肥 150~225 kg/hm 2  ,  或氮磷钾三元素复混肥 450~525 kg/hm 2  , 或相同数量、成分的其他肥料品种 。
中药材白芍赤芍苗芍药种苗芽头花海绿化观光花卉绿植盆栽园艺¥60.48购买7.3 浇水管理
白芍属于抗旱植物 , 一般不需要浇水 , 如遇严重干旱季节要适量浇水 。多雨季节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
7.4 割去茎叶
每年在 10 月初 , 用机械将白芍茎叶割去 , 并粉碎还田 。
8 病虫害防治
白芍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褐斑病及蛴螬、地老虎等 。在病虫害防治上 , 优先选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方法 , 必要时辅以化学防治 。
8.1 农业防治
优先选用健壮、无病害的芍芽 , 以繁育优质植株;间隔一定时间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 , 注意开沟排水 , 降低田间湿度;保持田间清洁 , 及时清理杂草、病残植株、宿根和腐败枝叶等。
8.2 物理防治
采用黄板诱蚜等技术诱杀地上虫害 , 以达到防控其危害的目的 。
8.3 化学防治
严格按照《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3 —2013 )的规定使用农药 。一般可采用 50% 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240~330 g/hm 2 、 40% 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150.0~187.5 g/hm 2 或 430 g/L 戊唑醇 180~270 mL/hm 2 等药剂喷雾防治白粉病;采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500 倍液或者 40% 多硫悬浮剂 800 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褐斑病 。
福东海 四物汤400克(10克*10袋*4包)当归 熟地 川穹 白芍¥58购买9 采收
9.1 采收时间
白芍在栽种后 3~4 年采收 , 一般每年 9 月底开始采收 。采收不宜过早或过晚 , 过早采收会影响产量和质量 , 过晚采收则易碎 。
9.2 采收质量
选择晴天进行采收 , 用机械割去茎叶 , 挖出全根 。除留芽头作种苗外 , 切下芍根 , 除去泥土及须根 。主根按大小分级清洗 , 在通风阴凉处摊晾 , 不宜阳光曝晒 , 晾至干透即可 。
10 包装与贮藏运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