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采用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二 )


印刷用木块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因为雕刻材料多为梨木和枣木 。所以要刻不值钱的书,经常用“祸及梨枣”这个成语来讽刺,意思是梨树枣树白白浪费,可见书在当下风靡一时 。雕版印刷最开始只有单色,后来发展到单板多色印刷,多板多色印刷,也叫套印 。直到今天,在中国古代非遗文化的一些地方,还有雕版印刷年画,属于多版多色印刷 。
木刻版印刷
公元1041年至1048年,北宋仁宗李青元年至八年,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非偶然 。毕升本人是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对雕版制版印刷技术熟悉并精通 。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雕版最大的缺点是每印一本书,时间长,增加了印刷成本 。如果用活字印刷,只需要刻一副活字,就可以排版任何书籍,活字可以重复使用,不重复浪费 。虽然制作活字的前期投入较大,但是以后排版书籍还是很方便的 。正是在这种启发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用铅字印刷
【一本书采用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北宋沈括的《孟茜笔谈》卷十八记载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操作过程 。我们在学校学的文言文来自孟茜碧潭 。毕升用陶土造字,每个字就是一个印章,是用陶器用力烧制而成的 。排版的时候,先准备一个铁板,在上面把香、蜡、纸灰的混合物放松 。铁板四周有铁架,铁架上填着要印的涂抹字,是初版 。然后用火烘烤,融化松香、蜡、纸灰等混合物 。,并与活字块合为一体,立即用平板压住活字,使字面光滑,然后印刷 。这种方法的印刷效率甚至赶不上雕版,但如果印刷量大,几十份甚至上千份的印刷效率就很高了 。为了提高效率,毕升通常用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用来排版 。印完一张,再排另一张,交替使用效率很高 。常用词,如“之”、“也”等,每种都烧20个字以上,以备一版中重复使用 。毫无准备的生僻字出现,是临时造的,然后马上用草木之火烧掉 。从印版上取下的活字,与同字一起放入小木烤架,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方便下次检索 。起初,毕升使用木头作为活字 。实践中发现木材纹理密度不一,遇水易膨胀变形,但与混合料结合固定时不易去除,所以作为水泥使用 。
毕升和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
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效率,在毕升身上体现了大规模生产的先进理念 。但是,他的发明并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 。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普及 。他做的活字没有保存下来(记载是沈括的侄子得到的) 。但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流传下来,在国内外不断发展完善,推动了世界文化和历史的发展 。
雕版印刷世界传播地图
印刷术在世界上的传播路径 。唐代雕版印刷在中国非常流行,13世纪传到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 。胶泥活字最早传到韩国,称为“陶活字” 。15世纪,活字印刷传到了欧洲 。大约在1450年前,德国美因茨的古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用合金制作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于印刷书籍 。根据他从压酒机改进的机器设计,古腾堡发展了使用凸起的活字印刷,从一开始就使用油性墨水 。活字印刷术通过德国迅速传播到其他十几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的到来,让黑暗的欧洲变得光明 。16世纪,活字印刷传到了非洲的莫斯科、美国和俄罗斯,19世纪传到了澳大利亚 。
活字印刷的世界地图
印刷术的出现带来了许多好处 。
首先,印刷本的大量生产增加了图书留存的机会,降低了手写本因收藏有限而消亡的可能性 。
其次,印刷使版本统一,这与手稿不可避免的错误明显不同 。然后随着印刷术的传入,欧洲宗教改革的思想被广泛传播,西欧社会逐渐脱离了“黑暗时代” 。
再者,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文字的发展和各国民族文学的蓬勃发展 。
最后,印刷促进了教育和知识的普及,使书籍更便宜,使更多的人获得知识,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比如早期的德国教会改革,就有鞋匠和铁匠家庭的牧师和神父 。这充分说明印刷可以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会状况的机会 。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的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而建立这一伟大成就的伟大荣耀属于中华民族 。
今天四大发明印刷术背后的冷知识就写到这里 。大家都关注我 。下期,写四大发明指南针背后的冷知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