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怎么样(陶瓷的介绍)( 二 )


不过,据书中介绍,青花与釉里红虽然都是高温釉下彩绘,同时在素坯上绘画,上釉后一次烧成 。但两种材料各自呈现理想颜色的温度和气氛并不相同 。理论上,釉里红烧得理想,青花必然发色欠佳,反之亦然 。因此,想烧制成牡丹图瓶那样的效果是非常难的 。我妈购买的那两个笔洗,既然还是能看出是青花和釉里红的工艺,那么只能说是烧制水平有限导致红色图案部分不够红 。但以她花的价钱来评估,性价比还算不错 。如果她是看完《古瓷之光》这本书后,再考虑要不要买那两个笔洗,我猜她恐怕不会买了 。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牡丹图瓶(《古瓷之光》书中配图)
从烧制技术的难度考量,红釉比釉里红和填红的技术等级都要高 。据涂睿明介绍,红釉是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产生 。高温下的红色对温度和氛围的要求极高,温度稍高稍低,气氛或过或不足,都足以使一切努力化为乌有 。即使是在同一件瓷器上,瓶口与瓶底温度的细微差别都足以影响到最终的呈色效果 。正是因为烧制难度系数极高,高温红釉瓷器被誉为陶瓷烧造工艺的试金石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介绍的关于烧制红釉时出现问题导致失败,意外获得康熙皇帝欣赏的“次品”豇豆红,那可是比烧制红釉更难 。因为红釉再难也有标准,有标准便有方向,但产生的问题千差万别,毫无规律,更无标准 。
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古瓷之光》书中配图)
清康熙豇豆红八大码(《古瓷之光》书中配图)
总之,看完《古瓷之光》这本书,我确实学到了一些从美学的角度如何鉴赏陶瓷艺术品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到一些陶瓷相关技术发展的历史 。然而,我也从中发现了这本书欠缺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对于陶瓷艺术品的价值衡量标准 。比如同样是现代手工制作的陶瓷艺术品,豇豆红是不是比红釉更贵?毕竟陶瓷制品是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就算不作为收藏品,大家也会为日常使用进行采购 。依我看,会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读者,准备自己动手制作陶瓷制品的人恐怕会是少数;在学习如何欣赏陶瓷之余,或许更多的人是有意购置收藏陶瓷艺术品 。因此,如果这本书在现有的美学鉴赏基础上,再增加一点对每组珍宝的价值评估参考标准,我觉得就更好了 。(作者:李淑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