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疑他 心会神凝( 三 )


(2)简洁含蓄 。比如“说”这个词很常见 , 但作者赋予了很多含义 。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 , 意思是向别人宣布他要做的事 , 或者坦白他做过的事;第5段“他没有先说 , 但他做到了”和第6段“说了”中的“说”有吹嘘和自夸的意思 。这里的“先说”几个字 , 主要是赞美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作为一个革命家 , 闻一多的“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动员 , 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 实际上不仅是言语 , 更是行动 。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 , 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不同的含义 , 是发人深省的 。
(3)情绪化 。这篇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是抒情的 , 让人分不清叙述和抒情 。例如 , “你爬得越高 , 你爬得越高 , 你爬得越多;越练越强 , 越练越执着” , 说是记叙文 , 却赞不绝口 。再比如“昂首挺胸 , 长髯飘飘” , 明明是描写 , 但赞美和敬佩的感觉也呼之欲出 。再比如 , “饭 , 差点忘了吃”本来是一句很普通的恭维 , 后来和“他贪吃精神食粮”这句话对比 , 意思就丰富多了 。同样 , “夜少眠”和“惜寸金”这两句话也不是很含蓄 , 但是带着一种感情的“别离金” , 让人感觉不一样 。因为作者有强烈的感情 , 所以他能让普通的句子变得不寻常 。
(4)富有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运用成语或模仿成语结构 , 如“不要偷窥花园 , 不要下楼 , 穷其一生” , “专心 , 集中” , “完全不同” , “反复报警 , 形势紧张”等 。这些词结构严谨 , 富有节奏感 。(2)作者习惯使用对仗的形式 , 如句首“人家说了 , 再做 , 我就再做”为对仗 , 句尾“他是嘴的巨人……”“静则静 , 默则无名” , “动则人心 , 志则志 , 怒则斗牛 , 响则声” 。他是这行的高标准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是对比性质的 , 有些是并列性质的 , 还有一些是更简洁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朗朗上口 , 铿锵有力 , 充满音乐美 。
5.剪辑叙述和剪辑讨论的写作方法 。
事实上 , 这篇文章是由讨论构成的 。第一段和第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事程序 , 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 , 都是评论 。第八、九段是第二部分的提纲 , 最后一段是第二部分 , 也是全文的总结 。这两段也是讨论 。文章多次使用回指 , 包括自始至终的回指 , 正文前后的回指 , 正文与话题之间的回指 。各种形式的关照使文章结构严谨 , 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而所有这些关照几乎都是讨论 。由此可见本文讨论的重要作用 。
抓住重点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在叫嚣 。用大字和文言文 , 不做作 。应该如何看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诗人 。应该注意的是 , 他是用诗意的语言写的 。简洁、传神、生动、跳跃、气势 , 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 。不能强求整齐划一 , 就说简约风格 , 诗化风格不好 。应该说各有特色 , 各有各的美 。
文言文用词得当、用得好就好 , 可以使文章简洁 , 增加语言的韵味 。我们都同意应该吸收文言文中的精华 。
至于文章的气势 , 似乎是在大呼小叫 , 对闻一多先生来说恰到好处 。文先生是一个刻板的人物 , 充满阳刚之美 。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有哪些关于这两方面的文章?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从作为一个学者和作为一个革命者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个方面 , 闻一多潜心研究了十几年 , 著有《唐诗杂著》、《楚辞校勘》、《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 , 在群众大会上发言 , 参加示威游行是六件事 。综合这两个方面 ,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著的学者 , 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斗士 。
3.这篇文章使用了哪些图像?并说说这些描述的作用 。
文中有很多对闻一多语言和肖像的具体描写 。比如明亮的眼睛 , 凌乱的头发 , 高昂的头 , 长长的胡须飘飘 。还有详细的描写 , 比如“一本又一本的大方竹纸书 , 写满了小正楷 , 如蚂蚁的排官” 。这些都可以对再现闻一多先生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起到具体的作用 , 使他的精神、性格、风格仿佛是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