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唯品上的东西越来越假的原因 唯品会的东西怎么样,是正品吗( 二 )


??显然 , 唯品会假货问题频发的根源就在于它未能有效构建好这一套成熟的运营体系 。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 , 那么多年过去了 , 唯品会既没有在平台影响力上实现突破 , 又未能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做到越来越好 , 它到底干什么去了?
??假货问题这一电商领域最基本的问题都没能解决好的情况下 , 唯品会又如何往更好的方向上继续发展呢?
??坐不稳的百亿市值
??一个多星期以前 , 唯品会股价上涨到了近15美元/股 , 这让唯品会的总市值突破了一百亿美元 。 于是在那一段时间里 , 唯品会跻身中概股“百亿美元俱乐部”的新闻频频占据人们的视线 。
??可好景不长 , “百亿美元俱乐部”的位子还没坐热 , 唯品会的股价又开始了下跌之路 , 截至2020年1月14日收盘 , 唯品会股价报收于14.85美元/股 , 总市值为99.35亿美元 , 仍然在百亿市值以下徘徊 。
??这让近一年来整体市值呈上涨态势的唯品会愈发惹人质疑 , 它能否真的坐稳百亿市值?它又能否保持住平台良性发展的态势?在消费者投诉、假货问题频发的背景下 , 唯品会是否有希望继续往着更高的股价水平提升?
??要知道在几年前的“巅峰期” , 唯品会的总市值可是达到过150亿美元的 。 而现在的它却仍然在百亿美元市值水平“挣扎” , 这充分表明了唯品会近些年发展情况的“不顺” 。
??早在2008年就已经成立的唯品会在平台发展早期 ,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黄金岁月” 。 以“线上奥特莱斯”起家的它 , 凭借着对“特卖”模式的打造而成功在国内电商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 。 在这段时间里 , 唯品会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
??同时 , 成立伊始良好的行业竞争环境也给唯品会创造了“完美”的生长土壤 , 那时的淘宝与京东还远没有现在的影响力 , 后面搅动电商江湖的垂直电商、社交电商等在那时还几乎都没有成立 。
??于是 , 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 , 唯品会就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 , 并在上市之后继续迎来了资本的持续看好 。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 , 唯品会的股价表现迎来高光时刻 , 总市值在高点超过了150亿美元 。
【揭秘唯品上的东西越来越假的原因 唯品会的东西怎么样,是正品吗】??2012年之后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大体上有了些认知 , 在此后的电商市场中 , “猫狗大战”成为主流 , 细分垂直电商领域在综合性电商平台的强势围剿下 , 还得相互之间腾出手来展开激烈的厮杀 , 再加上新零售、社交电商、生鲜电商等“风口”持续变化 。 一时间 , 不进则退的唯品会开始成为电商行业里的“昨日黄花” 。
??股价下跌、市值缩水、增速下滑......平台内部的发展困境和平台外部以阿里系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竞争对手为代表的围剿之下 , 仍然停留在“特卖模式”和“名品低价”业务模式的唯品会越来越难以追赶上行业头部玩家的步伐 。
??积极自救 , 但效果不尽人意
??客观来说 , 其实唯品会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 。 以“特卖”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虽然在发展早期帮助唯品会实现了从零到一的发展 , 但越往后 , 其商业模式的短板就愈发突出 。
??毕竟“特卖”不是核心竞争力 , 这也是竞争对手们很容易就能复制、侵扰的领域 。
??于是从2016年底开始 , 唯品会就开启了积极探索主营特卖业务模式之外的新道路 。
??起初 , 立足电商平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比较火 , 就像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苏宁金融等一样 , 唯品会也借助了彼时热火朝天的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风口”推出了旗下的“唯品金融” 。 甚至在2017年的时候 , 金融已经成为唯品会旗下与电商、物流并列的核心战略之一 。
??但结果我们都知道了 , “唯品金融”并未能取得什么独立的发展成绩 , 它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 , 就更别谈给唯品会带来持续输血了 。
??互联网金融之外 , 唯品会的“自建物流”之路也走的磕磕绊绊 , 它在此期间还曾涉足生鲜电商领域 , 进行“生鲜社区店”的尝试 。
??一番操作之后 , 这些主营电商业务之外的新兴业务领域几乎没有一个做成的 , 于是在2018年第三季度 , “折戟沉沙”的唯品会又宣布回归“特卖”和“好货”战略 。 摸索不到新兴业务模式的无奈之下 , 唯品会选择“继续做自己擅长的事” 。
??尴尬的问题来了 , 本来唯品会去大举尝试新兴业务领地的“出发点”就是要突破已经进入发展瓶颈的“特卖”模式 , 可突破不成功之后 , 唯品会就只能回到特卖模式的“老路”上面 。 转型失败之下 , 平台商业模式瓶颈依然摆在那里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