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社区型产品运营方法论总结 怎样做好社区内容运营?( 二 )


想象一下早班地铁上的通勤时间,打开一篇推送,结果发现是通篇都是文言文,相信没几个人能看得下去 。
因此语言尽量通俗易懂、文章结构上的排版美化等,都可以加强内容的可读性 。
换算成数据指标,通常表现为阅读量、阅读时长等;
(2)价值性:看完一篇文章或一节网课,能够让读者学到某种技能、获得某种启发等,均是该内容的实际价值 。
如职业技能、行业认知、个人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引导等,都能体现出该内容所包含的某种价值 。
在数据指标上通常表现为收藏量等;
(3)情绪性:这是最容易让内容获得广泛传播的条件之一,社会心理学领域有过许多代表性著作,如《乌合之众》等 。
群体性心理与个人心理存在天壤之别,这也是许多靠制造争议、贩卖社会热点等文章能够成为爆文的原因之一 。
而如果一篇内容只是一味进行情绪煽动、贩卖焦虑,而没有实质性价值,那么很大可能会成为一篇毒鸡汤 。
情绪性因素在数据指标上通常表现点赞量、转发量等;
(二)内容从哪来1、生产资料
做饭要买菜,内容创作也需要材料 。
对于创作者而言,个人对于社会和行业的见解、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对时事热点的捕捉等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 。
这里创作者核心需要关注的是建立自己可持续生产内容的体系,
因为难免会遇到灵感来的时候滔滔不绝,没有灵感的时候又无从下手的情况 。
所以在第一部分【内容定位】的时候,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内容输出便显得尤为重要 。
2、生产者
作为个体生产者或工作室,从事内容生产是一项脑力跟体力结合的劳动 。
如果是以图文的生产形式还好,视频的制作通常涉及更多的人员(编导、拍摄、出境、剪辑)和场景(室内、室外)等 。
作为平台来说,内容的获取主要通过技术爬取、用户搬运、用户原创、官方自制等手段 。
(1)技术爬取:如百度、头条的平台每天都需要通过爬虫手段去爬取其他平台或个人站长的内容,通过审核筛选掉无关信息后再分发给自己端内的用户;
(2)用户搬运:主要指从A平台将内容下载后发布至B平台的方式,其本质是利用信息差,但如今各大平台都会对该类内容权重进行打压,遏制黑产的不良牟利;
(3)用户原创:这是平台建立自己内容生态体系最高效的方式(典型如B站、知乎用户的内容原创能力在行业内均属于较高水平),官方通过签约或扶持自己的头部创作者,形成聚集效应,从而逐渐提高平台的内容原创能力 。
平台的创作者按照其内容专业程度通常可分为UGC、PGC、PUGC等,按其影响力范围从上到下又可分为头部大V、KOL、KOC等 。
跟我KFC好像没啥关系
(4)官方自制:如爱奇艺、优酷等平台近年来纷纷推出自制综艺节目、网剧等以降低内容获取成本,毕竟通过采买内容版权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
3、生产成本
对于个体生产者,主要是创作内容的成本,如时间成本、拍摄道具成本等;
作者的利润=实际收入 - (创作的时间成本+器材成本等)
对于平台而言,主要是获取内容的成本,签约媒体机构、MCN机构,头号大V的引入、给创作者的提成都需要成本;自制内容、购买版权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
这里需要补充两点的是:
一是内容创作门槛:门槛越低,用户的创作热情越高,但同质化也越严重(如抖音给用户提供了一站式拍摄模板、工具、素材等,大大降低了内容创作门槛,但同质化十分严重)
二是内容变现途径:激励越大,用户的热情越高,激励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精神激励难形成但不可替,物质激励容易形成但可替代性强)
对于还没形成完整变现生态的小平台而言,通常采用的是精神激励的方式(如勋章、等级、特殊权限等)去鼓励UGC用户发布内容;
而对于大平台而言,直播带货、软广、流量变现、知识付费等途径相对完善,平台通常会出现争抢头部大V的现象,常见于直播平台等 。
(三)内容给谁看1、用户是谁:性别、年龄层、地域、职业、收入、活跃度、新老用户等(常用用户消费TGI、用户RFM两个维度对用户画像、用户层级进行划分)
2、用户需求是什么:用户的基本需求、个性化需求等(用户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求也会随之变化,常用AARRR模型进行分析:即拉新、促活、留存、转化、裂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