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痛怎么办 如何解决经痛( 四 )


外敷法:用川乌、草乌各5克共研细末 , 再用葱汁、蜂蜜调敷少腹痛处2~3小时 。 每日一次 。
针灸法:痛经前或发作时是针刺的最佳时机 。 选穴以脾经为主 , 血海、地机、三阴交 , 留针1小时 。 每日一次 , 1~3次可止痛 。 连治三个月经周期可痊愈 。
如何正确按摩缓解经痛
1、叩打腰骶部
按摩方法
用双拳以适中的力量轻轻叩打自己的后腰及骶骨部位 , 速度均匀 , 左右交替 , 以100次/分频率进行 , 叩至微热为度 。
功效
中医把月经称之为天癸 , 天癸实际上就是肾精 , 腰为肾之府 , 故叩打腰骶部能起到补肾填精的作用 , 达到止痛调经的效果 。
2、揉按太冲穴
按摩方法
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之中点处) , 以有酸胀感为宜 , 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 。
功效
中医认为 , “太冲脉盛 , 月事以时下” 。 太冲是肝经上最重要的穴位 , 对女性的月经不调也很有效 , 痛经的女性多有不同程度的肝郁气滞 , 以致不通则痛 , 揉按该穴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用 。
3、摩、擦小腹
按摩方法
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 , 以缓慢而轻柔的动作摩腹 , 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次左右 , 直至小腹内有热感为宜 , 摩腹5分钟后 , 再以双手在小腹两侧从后向前作单方向斜擦 , 方向朝向腹股沟 , 以透热为度 。
功效
小腹为胞宫所在之处 , 摩、擦小腹可促进小腹内微循环 , 调经止痛 。
4、点揉子宫穴
按摩方法
子宫穴位于下腹部 , 脐下4寸 , 中极旁开3寸 。 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 , 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
5、点按足三里
按摩方法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 , 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 用拇指指腹稍用力点揉足三里穴 , 以酸胀为度 。 宫寒痛经可用艾条悬灸 。
功效
“常按足三里 , 胜过喝鸡汤”的通俗说法广为人知 , 特别是对于气血不足的体弱女性 , 点按足三里具有补益气血、暖宫调经止痛的作用 。
值得注意的是 , 自我按摩防治痛经的手法应在经前一周左右开始 , 其治疗目的是疏经通络 , 引血下行 , 使经行通畅 , 当月经来潮后便要停止手法按摩 , 待下一周期再进行治疗 。
哪些运动可以缓解经痛
功效:这个体式可以使肾脏 , 前列腺和膀胱保持健康;同时对女性也非常有益处 , 可以调整不规律的经期 , 调节月经流量 , 促进卵巢功能正常 。
姿势:端坐于床上 , 弯曲膝盖 , 脚掌相对 。 双手抓脚 , 挺直脊柱 , 脚后跟靠近会阴处 。
功效:这个体式可以增强腹部器官 , 强健肾脏 , 活跃整个脊柱 , 并且改善消化功能 。 同时 , 可以按摩心脏及腹部器官 , 精神得到充分的放松 。
姿势1: 双手双膝撑床 , 放松腰背部 。
姿势2: 吸气 , 背部下沉 , 抬头看天花 。
姿势3: 呼气 , 背部拱起 , 脊柱向上顶 , 下巴收到胸前 。
重复整套动作十次 。
姿势1:端坐于床上 , 伸直双腿 , 双手抓脚趾 , 伸直脊柱 。
姿势2:吸气 , 呼气同时曲肘 , 身体靠近腿部 , 让前额靠近膝盖 。 正常呼吸 , 保持至少一分钟 。
功效:这个体式可能很快消除久坐造成的背痛 , 腰痛及臀部痛疼;在扭转中肝脾得到强健 , 颈部肌肉得到强健 , 有效缓解肩颈的疲劳 。
姿势1:收右腿于臀部 , 左脚跨过右膝 , 使左脚放于右膝前方;挺直脊柱端坐于床上 。
姿势2:右手臂收于左大腿外侧 , 吸气 , 呼气将腹部 , 肩部 , 头部完成扭转向左侧;正常呼吸 , 保持眼睛注视左后侧一点 。
功效:柔软灵活脊柱 , 减去腰围脂肪 , 强化腹部血液循环 , 缓解腰背痛 。
经痛要注意什么
痛经属于生理现象 , 一般情况下能够用饮食调节的方法得到缓解 。 但是 , 当女性年龄超过25岁 , 或者已婚并且已分娩后 , 仍然有较严重的痛经现象 , 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 。 伴有出血量过多、经期过长、经血中有大块的块状物、经血颜色发暗、经血气味异样等症状时 , 也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 。 、
有痛经症的女性在经期时 , 每晚睡前喝一杯热的蜂蜜牛奶 , 能够快速地缓解或者消除痛经症状 。 另外 , 多吃些含有维生素B族的食物 , 对于减轻痛经也有较好的效果 。
1月经来潮前3~5天 , 避免进食油腻食物和口味过重的食物 , 要以利于消化吸收为主 , 每餐八分饱即可 , 避免吃生冷食品 , 避免对子宫造成刺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