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写作入门:98%的人思考方向就全错了( 三 )


有可能仅用几句文案就能让用户构建强烈的记忆么?可以 。
受认知心理学的经典“加工水平理论”启示, 本文介绍3种能够大概率产生“长期记忆”的文案写作方法:
应用「认知精细加工」写作文案
我们认知一个新事物的过程, 其实就是在大脑中构建全新的神经连接, 这个时候, 如果我们能对新事物的意义及关联概念进行深度的想象(联想), 通常就能记得更持久 。
比如, 就现在提到的「认知精细加工」这个概念, 你可以想象成是一个蜘蛛网, 而新学的概念就像是闯进蜘蛛网的小虫, 而如果你想要尽量牢牢绑住它, 就需要更多的丝线缠住它, 而这些丝线的另一端还必须缠住其他诸如树干之类的受力点(关联物)

文案写作入门:98%的人思考方向就全错了

文章插图
所以小学时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死记硬背(重复记忆, 低效的记忆策略)而是要理解它的意义(精细加工) 。
那么, 问题在于, 我们如何才能在短短的文案中就“强迫”用户进行“认知精细加工”呢?是挺难 。
但并非不可能 。
有个古今中外的儿童都喜欢的事情给到了我们启示:讲故事 。
是的, 故事就是一种“强制”大脑进行深度精细加工的原始方式:
故事会让我们在大脑中自发产生极为丰富的代入感(联想), 这就是为何最古老的知识、智慧总是隐藏在故事中, 或许是因为故事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式吧 。
那我们该如何在一个简单的文案中讲好一个故事呢?
很简单, 我们只需要遵照经典的“故事框架”即可:
背景-冲突-转折-(顿悟)
或者更简单点:
背景及冲突-转折-(顿悟)
其中:
「背景」即产品独特优势相关的事件前奏;
「冲突」是产品尚未出现之前引发的人事矛盾;
「转折」是产品(独特优势)出现, 英雄救美的时刻;
「顿悟」就是我们要的最终结果, 意即让用户自行揣摩(这个过程则会进行记忆的精细化加工)通常不用体现出来 。
比如:
车抛锚了, 拖车来了, 没有绳子!啊, 把裤子脱了当绳子拖车啊(Levi’s牛仔裤)
又比如, 下述公益广告:
他, 10年如1日, 每天100下俯卧撑……他, 右脚跟左手都是假肢 。
构建故事型文案的核心是: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
文案写作入门:98%的人思考方向就全错了

文章插图

故事思维并非一味的吸引眼球、夸张夸大, 如上述文案, 故事本身都很真实 。 纯粹的夸张型文案不仅对“产生持久记忆”帮助不大, 甚至在“改变用户态度”方面还会产生负面影响(让用户觉得产品品牌华而不实)
下面, 李少加以一个文案写作的思考过程示例一下, 如何写出故事型文案 。
目标产品:某品牌水杯, 假设叫S杯子 。 产品特点:强韧
那么, 这个产品的文案我们可以怎么构思呢?
1.从“常情”思考:产品质量好, 经久耐摔 。 特别适用于经常摔烂杯子的人 。
2.构建“不符合常情”的场景:让易摔烂杯子的人不要用S杯
3.给到出乎意料的理由, 同时可以融入情感因素(比如爱情、亲情、友情)
按照上述思路, 我们就可以初步构思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小故事, 融入爱情因素, 粗糙版文案示例如下:
丈夫:“把你的S杯换掉吧 。 ”
妻子:“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生气时爱摔东西”
丈夫:“所以才要换啊, 摔不烂, 怎么泄愤”
故事型文案优点虽然很明显, 震撼人心, 难以忘怀, 但缺点同样很明显, 对撰写文案的人要求极高(强大的想象力、丰富的人生经历、弹簧般的思维张力), 同时耗时大, 风险大 。
那么, 如果需要快速写出同样让人记忆深刻的文案, 还有哪些策略?
应用「自我参照效应」写作文案
人们总是能够久久记住与自己的某些特征有关的人事 。
例如, 小时候与你同一天生日的小学同学、被起同一个绰号的小玩伴, 甚至是曾经“撞衫”的同学, 哪怕不是很熟, 多年之后依然能够记起 。
那么, 我们该如何驾驭“自我参照效应”来达成用户对文案构建长久记忆呢?
最简单的办法, 直接询问用户 。 同时让问题与最著名的同类品牌进行关联, 突出自身产品的竞争优势 。
“问题”能唤醒我们针对某一品类进行“自我参照”回忆, 而著名品牌通常是绝大部分人都听过的, 这就无形中偷偷的将我们产品的认知与知名品牌“关联”起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