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品牌的运营及推广 如何做品牌( 二 )


品类研究成为企业打造新品牌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 2000年之后 , 除了《定位》体系对品类战略的研究之外 , 国内一些品牌领域专家也基于不同视角做了很多理论的升级和补充 , 如《品类十三律》、《升级定位》等著作中都有比较深入的思考 。
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 , 我们能够找到某个品类的相关规律 , 帮助我们判断入局时机、品类归属、品类核心资源等问题 , 从而为品牌打造提供有利的信息源 。
接下来具体来看 ,  如何从0到1科学打造新品牌 , 我们的模型分三步走:

如何做品牌的运营及推广 如何做品牌

文章插图
第1步 判定最优心智品类
提到外卖 , 会想到饿了么;会提到空调 , 会想到格力;提到内衣 , 会想到Ubras.
外卖、空调、内衣都是饿了么、格力和Ubras的品类归属 , 也是我们在品牌定位中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你是什么” 。
对于产品品牌来说 , 品类归属是否正确有三个判定原则:
1. 是顾客心智决策的最后一级品类
品类概念的底层思维是“类思维” ,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 , 我们认识一个事物遵循着格式塔原理 , 即先整体后局部:首先是将其归类 , 就像把信息存储到大脑中的一格格已经存在的抽屉里面一样 , 然后打开抽屉来找东西 。 想了解可以看之前写的一篇文章《模型化背后的思维:类思维》 。
认识品类必须了解其层级结构 , 而且必须是顾客心智中的层级结构 , 比如格力虽然在“电器”这个大品类之下 , 但人们不会一想到电器就想到格力 , 因为最接近顾客心智的层级是空调 。 同样我们想要买“衣服” , 不会立马想到Ubras , 只有想买“内衣”的时候 , 品牌名才会出现 。
2. 这个品类心智容量足够大或足够强
心智容量取决于共识度 , 比如在“果汁”大品类中 , 橙汁比苹果汁心智容量更大;在“奶”这个大品类中 , 牛奶比羊奶的心智容量更大;在“餐饮”这个大品类中 , 面食比羊肉的心智容量大 , 这在西贝莜面村的历史定位案例中体现得非常极致 , 西贝先后定位西北菜、烹羊专家 , 因为扩张受限 , 最后改回“莜面村” 。
当然也并非心智容量越大就越好 , 大容量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 , 尤其是现在商品空前丰富的时代 。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容量较小但心智足够强的品类切入 , 也是很好的选择 。
比如某个视频通话机器人品牌 , 如果定位在整个视频通话领域那么就毫无竞争力 , 后面他们聚焦到了一个非常细分但需求极强的场景:陪伴老人 , 定位智能陪伴机器人 , 获得了成功 。
3. 这个品类处于上升期
对新品牌来说 , 什么时候入局以及针对不同阶段定制不同的策略很重要 , 时机的判断 , 核心在于对品类进程的分析 , 《品类十三律》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品类进程工具 , 非常实用 。

如何做品牌的运营及推广 如何做品牌

文章插图
(1)在品类启动前期 , 往往因为文化理念原因 , 品类名未形成共识 , 传播成本很高 , 因此并不是新品牌进入的最好时机 , 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个品牌想做中国葡萄酒的普及者 , 投入20亿 , 今天这个品牌已经找不到了 。
(2)过了临界点 , 品类进入启动期 , 品类名开始形成一定共识 , 这个时候品牌率先控制最为核心的品类心智资源 , 定义这个品类 , 往往能占得先机 。 比如第一个做凉茶的并不是王老吉 , 但它却首先找到并控制了“预防上火”这个品类核心资源 。
(3)在成长前期 , 品类具有一定的汇聚效应 , 需求旺盛 , 消费者开始主动搜索品类名 , 同时伴随着行业价格战 。 这时候进入需要提供产品的优化解决方案 , 通过品牌工具迅速汇聚品类资源 , 并加大传播建立品牌势能 , 成为大家心智中的品类优质选手 。 品类成长前期是品牌进入的黄金时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