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种表达模型 表达效果有哪些( 二 )


很简单一个例子 , 如果你设定要表达的主题 , 是“毕业前一晚的伤感” , 那么你就要从毕业前一晚当天所有发生的事情里面 , 帅选出可以表现出“伤感”这个主题的内容 , 作为表达素材 。
根据主次表达法则 , 你对于内容的铺排 , 就要着重说一说 , 是什么事让你感到伤感?为什么你会对这些事感到伤感?而这些伤感又对你有什么启悟等等 。
至于你们是怎么组织毕业前这一晚的聚会 , 你和同学是怎么过来聚会的 , 或者同学毕业后各自要去哪里发展等 , 这些跟主题不相关的事情 , 则可以省略去说 , 稍微交代一下就行了 。
你的一切表达 , 都要围绕着主题服务 。 所以哪些内容符合主题 , 要多说 , 哪些内容跟主题的关系不太密切 , 要少说 , 在你心里一定要有一个主动的筛选过程 。
这样说出来的话 , 才主次分明 , 有条不紊 。
【这六种表达模型 表达效果有哪些】 尝试以今天发生的一件不开心的事作为题材 , 用这个法则说一说 。

这六种表达模型 表达效果有哪些

文章插图

3 , 分述表达法则 当你需要阐述自己的看法 , 而这些看法又需要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时 , 你就可以用这个表达法则 。
例如别人就“突破舒适区 , 能不能让我们变得更优秀”这个问题向你发问 。 你要回答他 , 基本上一句话是很难解释完全的 。
这时 , 你就需要针对自己的观点:能或不能 , 然后分别给出两到三个点的论述 , 每个点都说出你的理由 , 这样你的表达就层次分明了 。
你可以回答说:
我觉得突破舒适区 , 是无法让我们变得更优秀的 。 毕竟突破舒适区只是第一步 , 突破之后你要怎么做 , 这才是关键 。 首先 , 你的突破 , 一定要能够带来新的认知或者学习 。 如果你突破舒适区后 , 只是带来感觉上的不同 , 而你什么都没有学到 , 那么这种突破对于我们就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
其次 , 你的突破 , 一定要经过一段不舒服的适应期 。 正正是这段不舒服的适应期 , 才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和心理产生某种变化 。 只要我们熬过去 , 我们才能够获得成长 。 如果你突破舒适区之后 , 这段不舒服的适应期很短 , 甚至一点感觉都没有 , 如同你不敢打针到敢于打针 , 那这种细微的变化 , 就很难给我们带来明显的改变 。
最后 , 你的突破后所积累到的东西 , 不管是技能的掌握还是思想的提升 , 一定可以重复运用的 。 通过每一次的重复锻炼和运用 , 你才能够把学到的东西牢牢掌握 , 然后从量变到质变 , 最终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 。 如果你每次突破所积累到的东西 , 都可有可无 , 做不做都一样 , 那就很难获得进步了 。
这样说 , 是不是就很清晰明了呢?
当然 , 这种分述表达 , 讲述的点一般都是三个左右 , 最好不要超过七个 。 否则听众听了后面 , 就忘了前面了 。
尝试以这个法则练习一下 , 讲一讲“突破舒适区 , 如何让我们变得优秀?”
这六种表达模型 表达效果有哪些

文章插图

4 , 顺序表达法则 有时候要长篇大论地讲述一件事 , 在组织语言的过程当中 , 我们有三种讲述方式:时间顺序 , 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
前两种表达方式很容易理解 。
例如时间顺序 , 我们一般可以这样说: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件事 , 直到今天我才想起来这件事对我造成的影响 。 如果那件事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 我相信以后都没有这个机会跟你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
这个表达流程 , 就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 以不同的时间点串联起来的 。
至于空间顺序 , 一般在描述某些物品和讲述自己行程的时候 , 用得最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