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产品卖给不需要的人?可以用文案吗?( 二 )


而在具体的营销文案应用中 , 一般只需要告诉用户 , 用了你的产品可以花更少的成本获得同样的效果 , 或则产品提供一种别人没有 , 但是很重要的喜爱刺激 。
“1000块钱买不到一副好眼睛 , 却能买到比尔盖茨的眼光”——诚品书店
“这里没有CEO , 只有邻居”——万科
“江疏影的5000块的外套 , 我找到了500块的平价替代”
2、规避刺激
有时候人们采取行动更多的是为防止坏结果的发生 , 而非单纯的创造一个好的结果 ,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见:翻鱼让人联想到翻船 , 有些沿海地区的渔民为了规避这种不吉利的情况发生 , 吃鱼的时候都不会翻鱼手机外壳虽然不美观 , 但是为了规避手机被摔坏的风险 , 还是会使用虽然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出事 , 但是为了规避出事后的损失 , 人们还是默认购买车险
而在营销文案中 , 通常只需要告诉消费者 , 使用我的产品可以防止曾经经历过的不好结果再次发生 , 或则不使用我的产品可能存在某种损失 。
“错过了下海、错了淘宝 , 你还愿意错过微商吗?”——某微商
“曾经错过了大学 , 不要在错过本科了”——尚德教育
“柯学精心打造的营销课程 , 现价30块 , 一个小时后回到原价300块”
在喜爱刺激上如果你观察到产品受众存在某种喜爱刺激 , 刚好你的产品可以建立起联结 , 不妨拿来唤醒用户的动机 , 而规避刺激则可以用于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可以规避某种不好的情况发生 。
儆其所恶
【如何把产品卖给不需要的人?可以用文案吗?】在你找不到提升消费者理想状态的时候 , 不妨试一下利用降低现实状态的办法来打破平衡 , 利用儆其所恶的方式唤醒动机 , 比如上面的例子你可以这么说:
厌恶和恐惧的情绪体验同样可以让消费者先关注自身 , 让消费者识别到问题的存在 , 为了消除这种缺乏感带来的紧张不适的消极情绪而采取行动 。
所以 , 在动机文案的应用中还应该记住 , 没有找到提升理想状态的办法 , 那就利用降低现实状态的办法:厌恶刺激——“你的钱包好像不见了 , 赶紧起来找一下”恐惧刺激——“隔壁老王家好像着火啦”
1、厌恶刺激
厌恶心理通常是利用消费者所讨厌的消极体验 , 而人们为了消除这种消极体验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 , 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口臭经常带给别人一些负面体验 , 为了摆脱这种厌恶情绪而采取口腔护理由于穿着经常被别人嘲笑说low了 , 为了消除消极体验而跟时尚大咖学起穿衣搭配由于开车经常跑这条路被莫名的扣分 , 为了摆脱这种情况绕道而行 。
而在文案中 , 通常的表现形式是只要提示消费者 , 使用你的产品可以消除某种不好的消极体验 。
比如在1917年 , 为了增加“刀片”的销量 , 威尔金森·斯沃德公司刊登的广告上宣称女性在公众场合露出腋毛是一种不礼貌的、不卫生、遭人嫌弃的行为 , 此举虽然引起了美国女性群众的声讨 , 但是 , 其刀片销量在一年内翻了几番 。
或则 , 加多宝的经典广告“怕上火 , 喝加多宝“
2、恐惧刺激
恐惧情绪是人们习得对某事物的条件反应结果 , 过后会尽量避免类似的场景再次发生:某次你上台演讲 , 因为讲得不好被嘲笑后 , 以后就会尽量避免再次登台演讲了你去学游泳 , 被淹了一次后非常难受 , 过后你就不愿意继续学了你被蛇咬了一口 , 过后只要见到绳子都有可以引起你的恐惧情绪(刺激泛化 , 和书籍IP偶像IP一样 , 前者开发的电影和周边产品 , 后者所代言使用的一切都能得到同样的刺激效应)
那在营销文案中 , 具体的应用有哪些呢?
通常你只需要告诉消费者 , 在使用了你的产品后 , 可以消除掉某种恐惧情绪 ,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恐惧文案:
“学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台湾钢琴广告
“如果你怀孕了 , 我向你保证 , 你妈妈会杀了你 。 ”——避孕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