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什么乱什么四字词语三年级 欢什么乱什么四字词语( 二 )


这样看来,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真正结果就是白话文一家独大,取代了文言与白话共存的局面,也因此改变了我们文字书写的大环境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写作文言文,很难做到得心应手 。
19世纪末20世纪初陆续出现的白话报
我们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因此并不直接拼写口语 。讨论表意文字,务必对文字与口语做出区别对待,但这不等于说汉字书写与口语无关 。在过去的时代中,文人诵读诗词文章,往往借助所谓“读书音”和各地方言中的“绅谈” 。方言并非就是土语,其中也有文人使用的“绅谈” 。地方文人在日常的口头交往中,免不了会使用一些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 。因此,“绅谈”的整体风格也多少体现了古文和诗词的影响 。失去了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也不利于文言文的写作交流 。
但是不写古诗词,不写古文,并不意味着古诗词和古文就变成了死文字 。实际上,比起表意文字来,倒是拼音文字更容易变成死文字 。拼音文字依赖于口语方言,一旦时过境迁,就没人能读得出声,也没人能读得懂了,或者即便能发音也读不懂,因为方言口语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日本十一世纪初期用早期平假名写成的《源氏物语》,就是一个例子 。

但是表意文字就不同了,它可以吸收一些口语方言的成分,但通常并没有被口语方言牵着鼻子走 。古人使用读书音和方言来吟诵古诗词和古文,我们今天则无妨借助普通话来朗读这些作品 。表意文字的发音往往因地而异,与时俱进,复古主义者未必喜欢,但不存在一个死活的问题,除非作为载体的汉字消亡了 。只要汉字继续存在,只要还能读懂,而且还有阅读的持续需求和必要性,古文诗词就不会变成死文字 。这是表意文字的特点,在历史上有得有失,但长远来看,得大于失,有拼音文字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
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传统的连续性是通过书写来维系的 。要打开中国历史文化的大门,就必须掌握文言文这把钥匙 。一旦踏进这道大门,我们就会发现古典诗文并没有锁定在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活在我们当下的世界,也活在我们的内心生活中 。尽管今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太多的改变,但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并没有也不可能与传统彻底决裂 。那些诗文名篇,千百年之后读起来仍然能感同身受,与我们现实的处境息息相通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现代汉语写作仍是一项没有完成的试验 。当年傅斯年就曾说过,希望在明清白话、古文和现代翻译体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的汉语写作风格 。我们今天虽然很少用文言文写作了,但想要造就富于弹性和表现力的现代汉语,就不能不借鉴古文的宝贵传统 。
当然,我们面对的困难也不少,因为现行的古文教育基本上止步于中学语文课 。在大学里,只有与文史哲相关的专业才有深入进修文言文的机会 。因此即便是就大学生而言,古文阅读能力也亟待提高,更不用说阅读公众了 。今天讨论古文和古诗词的“复兴”,首先应该在阅读方面下大功夫 。
澎湃新闻:接上一个问题说,古文在历史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经过哪些改造,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唐宋古文运动、白话文运动等,分别在改造古文和塑造今天的语言上留下哪些印迹?
商伟:的确如此,我们今天习惯于将二十世纪之前的文言文书写都一股脑说成是古文,其实不然 。古文写作在历史上也发生过断裂,例如六朝时期基本上是骈文的天下,而且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唐代 。骈文是一种半诗化的风格形式,韩愈倡导复古,也就是希望打破骈文的一统天下,重新回到“三代两汉”去,所以有“古文”一说 。而这一古文复兴的努力直到北宋才获得普遍的成功 。
在当时的情况下,复兴古文并非理所当然、轻而易举之事 。韩愈多次谈到他研习先秦诸子的心得,从他本人的作品来看,显然得益于孟子和庄子 。但是他所理解和写作的古文也未必就十分规范,例如他在一些虚字的使用上,是非常个人化的 。按照今天高考的标准,估计要被扣分的 。语言文字的用法是约定俗成的,更何况在当时并没有一个全国语言家协会或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样的权威机构来确认规则、裁判对错?但韩愈逞才使气,又好为人师,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巨大的 。
宋元之后,古文的写作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尤其是产生了各式各样文白杂糅的情况 。例如朱熹的语录,说是语录,实则文白混杂,在文言的句式结构中嵌入一些口语化的词汇、语气词和口语指向的表达方式 。明清时期的一些古文作者进一步拓展了古文弹性与风格幅度,将戏曲宾白唱词的风格化口语的语吻腔调带入古文写作 。到了晚清,又出现了梁启超那样气势磅礴的报刊体古文风格 。总之,古文一直都处在不断演变的鲜活的发展过程当中,而非铁板一块,一成不变;更不像有的学者所声称的那样,古文到汉代就停止了发展,变成了僵死的“古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