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的原文和全文翻译免费 促织的原文和全文翻译( 三 )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 。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 。(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的笼子里 。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 。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 。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 。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 。(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 。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 。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 。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 。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 。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 。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 。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 。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 。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 。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 。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 。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 。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 。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 。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 。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 。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 。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 。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 。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 。现在才苏醒过来 。巡抚也重赏了成名 。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 。
我(蒲松龄)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 。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 。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唯独这个叫成名的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 。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 。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 。’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注释
1.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 。
2.尚:崇尚,爱好 。
3.西:这里指陕西 。
4.华阴令:华阴县县官 。
5.才:(有)才能 。这里指勇敢善斗 。
6.责:责令 。

【促织的原文和全文翻译免费 促织的原文和全文翻译】7.里正:里长 。
8.游侠儿: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
9.昂其直:抬高它的价钱 。直,通“值” 。
10.居为奇货: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 。居,积、储存 。
赏析
《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 。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 。在本文之后又加上“异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评论 。《聊斋志异》在小说后面常有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作出的评价,是作品的附带部分 。
作品背景
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古书有载:“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 。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 。必令畅谈乃已 。偶闻一事,归而粉饰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故笔法超绝 。”《聊斋志异》全书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过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杂、幽明相间的艺术画面,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科举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颂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 。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 。构思奇特,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刻画细腻,文笔洗练 。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