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他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
他把自己积存的几十箱书全找出来,精心挑选,反复诵读,细心揣摩,经常读到深夜 。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趴在书案上睡着了 。
每次醒来后,看见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他总是痛骂自己无用 。可是一时又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来防止自己打瞌睡 。
有一次,他读着读着又开始犯困了,身子不由自主地扑在了书案上 。桌上正好放着一把锥子,锥子刺痛了他的手臂,他一下子清醒过来了 。
他看着锥子,忽然想出了一个制止自己打瞌睡的办法: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以后,每到倦意袭来的时候,他就拿起锥子,朝大腿狠扎几下,常常扎得鲜血淋淋,血沿着小腿,一直流到地上 。
他的家人见他这样,于心不忍,就规劝他说:“你干嘛非要这样折磨自己呢?只要你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的 。”苏秦却回答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不要忘忘记过去的耻辱,促使我更加刻苦读书啊!” 经过了一番努力,终于得到了六国君主的重用,佩挂六国相印,开始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
孙敬头悬梁 孙敬读书时,喜欢记笔记,经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 。一天,他看着看着,所有的字一片模糊,两眼一闭就睡着了 。
等他睁开眼睛时,天已经大亮,孙敬非常后悔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为了防止打瞌睡,孙敬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在书桌上方的房梁上拴一根绳子,然后把自己的头发系在绳子上 。
每当读书发困了,刚要歪头打瞌睡时,头发就会被绳子紧紧拉住,疼痛会让他立刻清醒起来,接着再读书 。孙敬用这个办法,使自己坚持了数年之久的夜读 。
年复一年的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东汉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司马光的“警枕”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司马光从小有个读书习惯,那就是比别人多读几遍,读时比别 。
关于《弟子规》中文字的小故事: “有余力 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
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讲的是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朝时的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汉文帝的天性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 。
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都不懒惰 。有一次母亲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亲,把侍奉母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汉文帝服侍母亲的病,总是很殷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
夜间睡的时候,眼睛没有闭好过,衣带没有解开过,没有睡过一个安稳的觉 。对于母亲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服用 。
常言道:久病无孝子 。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亲的身体才好转过来 。
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奉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
推荐阅读
- 小飞象是什么意思 小飞象是什么意思?
- 小米净水器短接后仍不工作
- 国学小知识小故事 关于国学小知识
- 小米净水器滤芯到期后复位可以继续用吗 小米净水器滤芯会停产吗
- 小米净水器的型号在哪里找 小米净水器型号在哪里看
- 小企业无形资产只能按什么摊销
- 小米净水器出水断断续续 小米净水器出水温度高
- 立夏健康小知识,生活健康小知识夏天到了饮食起居需要注意什么
- 小学生科学常识大全集 小学生的科学常识大全
- 2022新人怎么申请小米商城分期额度?有额度该如何提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