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湖大峡谷海拔高度约1500至2550米,其地质构造属于红层地貌,也就是丹霞地貌,即发育与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峡谷以流水沟壑为基本特征,山势低且平缓,以沙石山为背景 。和张掖的七彩丹霞不同的是,平山湖大峡谷更多的是典型的西北风光,苍凉萧瑟,在峡谷中一路行走一路感受,不知不觉就会让你想起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次次前往,一次次出发,在游历于山水之间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胸襟、视野视乎也在一次次变得开阔、明朗起来 。
随后,驱车前往七彩丹霞景区,在来之前,关于七彩丹霞的美景已经关注了许多,多到近乎有些腻了,甚至想直接前往敦煌,但当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到了 。作为地理人,错过确实可惜 。
它表现的视乎更多的是南方水乡多彩景色,很难想到自己置身于荒凉大漠之中 。它是中国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 。你会看到七彩峡、七彩大扇贝、七彩练、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层理交错、色彩斑斓,十分绚丽 。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4
用历史的距离丈量历史,以文化的角度审视文化,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用他的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的经历,为我们讲述着这深奥的道理 。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 。《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
生态礼貌!人们走过了多少文化的弯路,最终灰头土脸、青头紫脸地重新抱住了它 。山河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 。仅有在山河中找寻人生的路,才能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文化的嶙峋一角 。
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争夺这河山,争得头破血流,最终还是败给了生态,一次次的无奈迁徙,一次次的荒野开拓,又一次次炊烟升起,帝王们的雄心壮志,无论如何,还是会败给这自然的力量,气候、环境的变迁,没有人能阻断,在这自然之前,人类是那么渺小,渺小到微不足道 。人们按照自然的指示,生存,繁荣,一切的战争和侵略,最终还是漠于这天地之间 。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日,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人们总想着去违背天地意愿,从远处看地球,发现蝼蚁般的人群在星球中跨海侵害同类,是多么无趣,观察山河的大地的脸色和眼神,偶尔抬头看天,猜测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 。忘了就好,一旦记得,便会发生一系列骇人的灾难,因为那是对我们粗鲁的惩罚 。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简便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种很给自我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终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 。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
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 。走,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 。我愿一向走下去,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寻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
仅有走过万里长路,才能真正读懂自然这本书 。我愿跟随者余秋生先生慢慢的走,一向走下去 。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对于做学问的学者的要求 。读万卷书,是让学者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行万里路,是让学者将学问与实践结合,“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现代,有一个人用他的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他就是余秋雨 。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绝的古文明 。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这里积蓄了数不尽的文化财富 。作者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苦旅 。第一站自然是他的家乡 。
推荐阅读
- 《终身成长》第七章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大全
- 如何评价《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 《终身成长》第七章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优秀大全
- 《终身成长》第七章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优秀
- 《终身成长》第七章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大全
- 《被时光掩埋的秘密》读后感优秀
- 描写儿童的古诗词
- 培根随笔论真理读后感 培根随笔的读后感7篇
- 7篇 《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骆驼祥子》的读后感800字)
- 《骆驼祥子》的读后感500字 《骆驼祥子》深刻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