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文学常识题 英美文学文学常识( 三 )


到了90年代 , 锡德尼等著名诗人都出版了十四行诗集 , 虽然仍以歌颂爱情为主 , 却能突破旧格局而注入新内容 。比十四行更重要的还有其他诗体 , 或抒情 , 或叙事 , 或讽刺 , 或探讨哲理 , 都有出色的代表作家 , 而成就最大的则数斯宾塞 。
他的主要作品《仙后》(1590~1596)规模宏大 , 内容丰富 , 利用中古骑士传奇的体裁 , 以寓言为主要手法 , 在精神上却反对天主教而歌颂作为英国民族象征的伊丽莎白女王 , 传达了正在兴起的清教主义的严峻的道德观 , 并且出之以优美而多变的韵文 , 使得斯宾塞不仅独步当时诗坛 , 而且成为后世讲究诗艺的作家所仰慕的“诗人的诗人” 。诗歌的成就还包括无韵体诗在剧本里的成功运用 。
诗同剧的结合产生了这一时期文学最骄傲的成果:诗剧 。从16世纪80年代起 , 诗剧作者们摆脱了中古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的宗教色彩和粗糙技巧 , 建立了一种生气勃勃的新戏剧 , 敏锐、强烈地表达了时代精神 , 在艺术上作了多方面的大胆创新 。
第一个成功地使无韵体诗变成戏剧媒介的是马洛 。他用“壮丽的诗句”写壮丽的人物 , 如《帖木儿》(1590)中的中亚大帝国的创立者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中的追求无限知识的德国博士 , 同时又在《爱德华二世》(1594)里将一个国王的遭遇写成了英国第一个历史剧 。
马洛早死 , 但是诗剧继续成长 , 经过基德、格林、查普曼、德克、米德尔顿、马斯顿、海伍德等人的创作实践 , 题材扩大 , 技巧更趋成熟 , 至莎士比亚而集大成 。莎士比亚是演员和剧作家 , 一生写了37部剧本 。
他博采众长而又自有创造 , 在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各方面都写出了杰作 。他 。
文学常识题型预测训练 一、对作家、作品、国别(或朝代)配伍的正误判断 例 , 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 《汤姆·索耶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C 。
这种题型往往只涉及作家、作品 , 不涉及文学体裁;在考查时突出“重要作家” , 题中的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关于作家、作品、文学体裁的说明性文字正误的判断 例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 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 , 以“实录”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 , 有血有肉 。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 , 亲切动人 。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 , 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 。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B 。
这种题型要求我们对作家的作品风格有较深的理解 。对于这种题型 , 我们应该自己动手对这些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总结归纳 , 在时间链上重点识记一些特别有影响的作家、作品 。
三、关于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知识的填空 例 , 北宋初期 , 影响最大的民间词人是。宋词按风格一般分为 派和 派 , 其各个代表人物是 和。
北宋时 ,  继承苏轼词风和苏轼一起并称为。这几个空分别是“柳永”“婉约”“豪放”“李清照”“苏轼”“辛弃疾”“苏辛” 。
这种题型容易出现在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填写的题目中 。在中国文学史上 , 某个时期的某个地域往往形成一种文学流派 , 产生一批重要的作家、作品 。
我们可采取分地域、按流派、从特征入手识记的复习方法 。试着整理并识记从先秦到现代的文学常识 , 然后完成下面试题 。
[牛刀小试]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代 , 散文有很大的发展 。最早的历史著作《左传》《国语》《吕氏春秋》 , 就产生在这个时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