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美 丸美洗面奶的价格( 二 )


代销虽然也是通过经销商进行,并给予一定让利,但一般都是定期根据销售情况进行结算,现金流情况也会受到部分影响 。
丸美选择采用以经销商为主的经营模式;截至2018年,经销商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仍达到87.65% 。而同一梯队的珀莱雅从在2017年上半年,经销商收入占比已经从88.08%降至71.75% 。




在经销商模式下,大量销售工作都是经销商自行负责,相关销售费用较低,并且相比面向电商平台及商超百货更多的珀莱雅和上海家化,丸美在“返利”这一部分的费用也相对较少 。
管理费用方面,相比上海家化和珀莱雅分别为3505人和2720人的员工规模,丸美2018年末的员工总数为889人,人均创利47.57万元的同时,人均薪酬仅为13.8万元,两者比例为3.45 。
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丸美员工给自己挣1块钱工资的同时,给公司挣来了3.45元的净利润,而上海家化与珀莱雅的这一数字分别为0.51和0.91 。




看似高效的这种人均创利/人均薪酬比,其实也与经销商模式不无联系 。虽然最终都是消费者买单,但在丸美经以销商为主的经营模式下,经销商为其分担了很大的销售风险,经销商队伍并不属于公司员工,但仍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主动分担很大一部分的销售压力,而对于公司来说,我只需要把货出售给你就行了,至于如何再销售出去就无需考虑 。
财务费用方面,经销商先款后货的模式导致丸美销售回款速度更快,几乎没有拖欠账款的情况,资金情况良好,借款少、利息也就更少,此外账面上充沛的资金还能拿到不菲的利息收入 。




从三个费用的合计占比来看,丸美始终处于最低位,2019年半年报中三费合计占比进一步降低至34.76%,相比上海家化和珀莱雅,分别低了7.1和22个百分点 。




但经销商模式在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隐患和弊病 。
以北京美妮美雅商贸有限公司为例,招股书显示,丸美2013年开始和这家公司合作,2016年至2018年,单是针对这一家的销售额已经占到经销商收入的15.26%、18.77%和22.57% 。
换句话说,丸美近五年来的业绩增长,有四成以上都归功于美妮美雅这一家经销商 。
高比例的经销商收入,不仅增加了财务审计难度、提高了经销商为丸美做业绩提前囤货的可能性,同时这种一家独大的业绩占比也具有一定的经营风险 。
证监会也提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目前并未得到丸美的答复 。
03
真正的挑战自丸美成为A股国产化妆品第一股,已经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其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公司营销费用过高和研发支出过低的问题上 。
连税法都规定,医药制造、化妆品制造和饮料制造(不含酒类制造)三类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可以按照30%的限额进行税前抵扣(其他企业抵扣限额为15%),说明化妆品制造企业高营销费用的现象是得到官方认可,或者说是行业默认的 。
而且从横向对比来看,丸美的销售费用率其实并不算突出 。2019年半年报中,丸美的销售费用率甚至较上海家化和珀莱雅分别低了14.28和10.19个百分点 。




研发费用方面,丸美曾经自我“日化”的黑历史确实值得讨伐,实控人自称小林庆夫也是一种“欺骗式”的过度营销,但从研发支出占收入比重来看,丸美的这一比率相比上海家化和珀莱雅也并没有太大差距,都处于2%-2.5%之间 。
其实,丸美真正的问题在于定位和存活空间 。
丸美虽然目前发力于多个价格档位的产品,但主要销售收入还是由旗下高端品牌丸美贡献 。高端品牌的高定价,意味着丸美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百雀羚,也不是六神,而是价位更高的高端欧美、日本品牌 。
过去,国际大牌并不看重三四线城市,这给丸美占领低线市场提供了机会 。但随着三四线城市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一个线城市竞争加剧,“下沉”成了当今整个国内商业的关键词,化妆品行业也不例外 。
较早下沉的国际高端品牌是资生堂旗下的SHISEIDO、IPSA等,在布局下沉市场的过程中,这些品牌逐渐形成渠道网络,驱动了资生堂2015年-2018年在中国高端化妆品市场中不断提升的份额 。
王丽告诉市界,前几年许多国际化妆品大牌在她所在城市开店的指标是2个左右,近两年这个指标增长到3—4个 。
丸美与国际大牌价格相差不多,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却远不及国际大牌 。国际大牌的扩张,让王丽明显感受到这两年压力更大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