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不仅是围棋的初学者需要从本手开始入门,将“本手”视为学习的基本和根本,那些叱咤一时的名手乃至世界冠军,同样需要以本为本,不间断地勤加练习,夯实基础,这样才可能使自己的棋艺得到升华,最终得到“妙手”的青睐 。反之,往往妙手不可得,正手会出错,俗手随时有,从而一败涂地 。近两年国际棋战,中国的国手们面对韩国顶尖棋士申真谞战绩不佳,一冠难求,平心论之,世界冠军柯洁们上大学后热衷一些文娱活动而荒废棋艺,难辞其咎 。
不止棋也 。一切需要创造力的活动莫不如此 。以文学创作言,一首好诗、一篇好文乃至一个好句,都来自经年累月的写作实践 。贾岛自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实乃“两句三年得”,曹雪芹自言《红楼梦》的写作是“十年辛苦不寻常”,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要达到出语惊人的效果,没有十年之功恐非易事 。鲁迅一生常写旧体诗自娱,他自评早年所写的“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奇绝妙绝”,晚年所写“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是“偷得半联,凑成一律”,如此妙句的得来,当然和他自幼熟读旧诗并持续创作密不可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名家陆游的“凡尔赛”,实际上,在“天成”“偶得”之前,有多少人想过他曾有巨大的付出?
不止此也 。以翰墨丹青言,“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洗黑一池碧水,方得几个好字 。以学术研究言,“读书破万卷”是学者的基本功,清代国学大家俞樾遍读群书,才能写出《古书疑义举例》,解决了许多千百年来的书中难题 。以中华武术言,历来门派林立,然而功夫精湛、屹立不倒、引人膜拜者,非武当、少林这样的名门正派莫属 。有些习武者追求速成,剑走偏锋,投入邪派,甚至苦练“葵花宝典”这样的邪术,最终却落得个“虽已自宫,不能成功”的悲惨结局……
“妙手”的本质,是长年累月坚持“本手”练习后灵感的迸发,是量变后的质变,是必然中的偶然,是超出常规而仍不离规则的创新 。坚持以本为本,表面看见效慢,进展缓,长远看则似缓实速,因为它埋下了创造的因子,暗含了“妙手”的萌芽 。无论为学还是为人,都宜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戒除浮躁,远离速成,以“正手”呼唤“妙手”,由小成而至大成 。
本手妙手俗手800字满分作文五
《磨砺真功夫,立志做栋梁》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初学者,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若好高骛远,功夫没有练扎实,就热衷于追求“神乎其技”的妙手,可能会下成俗手 。透过围棋之道,我们可以窥探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磨砺真功夫,方能做栋梁才 。
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于“本”中扎实耕耘,孕育花蕾 。“本”,即根本 。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步不有,焉有千里之远?小流不弃,才能成大海 。一切成就背后,必有“本”的基础支持 。若孔子没有反复练习,哪会悟得《文王操》之精髓;若扎克·霍斯金没有不断加练,何来今日新一代的励志偶像;若徐梦桃没有不分昼夜勤学苦练,怎会成奥运赛场上的冠军……“本”是成事立业之基,是不容忽视的决定性力量 。积累技能之跬步,夯实扎实之基础,稳扎稳打,重视“本手”的功夫积累与磨砺,方能成栋梁之才 。
“本手”是成“妙手”的必要条件,“本手”不精,“妙手”难成,反下出“俗手” 。孔子曾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之言是在提醒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不应为速度而速度,在尽全力创造奇迹时还要打好基础 。正如我们年轻教师教学,从大咖名师处援疑质理是为“本”,而精进技术、提升自我、创新创造,是为“妙” 。成“妙”之教师,既是精妙精进的思考,更在于“本”中顿悟、创造、拔高 。而成为一位真正的“妙手”,所需的正是于“本”中不断内化于心的专注专一与深刻理解 。袁隆平“一生耕耘忙,万亩稻花香”;巴菲特“专注就是投资的秘笈”;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不急于求成,也不张狂自傲,丰富自我,于万千变化中定“本”致“妙”,不落“俗手” 。
做好“本手”并不满足于只做“本手”,成“妙手”是“本手”的追求,“妙手”之成,尽显“本手”之功 。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的成功颁布,体现的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是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基计划的改革试点,是国家重视基础科研、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国家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之“妙手”,不正尽显“本手”之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