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主题六年级优秀作文十篇( 三 )


又一次九月初九了,天上、屋顶上……到处是秋天的身影,大地都披上了一层厚而蓬松的金沙,金灿灿的,亮晶晶的 。我看了看日历,原来今天是九月初九,九九是重阳节呀 。我想了好一会儿,正当心情烦躁时,我随手拿了一张报纸,看见了“重阳节”这三个字,喜出望外,认真地阅读起报纸来,报上清楚地写着每当重阳节时,做孙子孙女的应该陪自己的爷爷奶奶出去到郊外散散心,吃吃糕点,看看菊花,这就是最好的礼物,体验这个秋天带来的幸福 。看了这张报纸,我的心里有了小算盘 。
我走到奶奶跟前,想考考奶奶的记性就笑着说:“奶奶,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奶奶疑惑地说:“哦……哦……哦,是你的生日吧?”“不是,不是,我生日早过了好几个月了 。”奶奶又思索起来,“难道今天是国庆节?”“更不是了,今天是重阳节,是你们的节日 。”奶奶恍然大悟,笑了 。我又继续说:“我陪奶奶到郊外去吧!”我搀着奶奶走了 。我和奶奶一边谈,一边走,走得更远了 。我们看着清澈池水,饱览壮丽山色,顿时感觉神清气爽 。我陪着奶奶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天可爱的重阳节 。
天暗下来了,妈妈爸爸回来了,还带了一袋糕点,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正准备给奶奶过老年节 。上面缀着各种花纹,有的是嵌着几棵小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尝起了糕点,可好吃了 。奶奶笑了,像年轻了五年 。一家人嘴里甜甜蜜蜜,心里更加甜蜜 。爽朗的笑声传遍了……
这个重阳节我过的很有意义 。
重阳节主题六年级优秀作文篇6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
在古代民间,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
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诗人王维更留下千古传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这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 。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重阳节主题六年级优秀作文篇7
重阳节,让我们畅享亲情陪伴吧 。重阳节与老年节的合璧,让浓浓的亲情在潮涌的关爱中发酵 。曾经,长辈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与无限的关爱 。无论我们年龄多大、走得多远,都是长辈高高放飞的风筝 。线的那端,永远是望眼欲穿的牵挂 。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 。重阳佳节,让我们陪在长辈身边,为他们献上一份孝心 。可以是一份温馨的礼物,也可以亲自下厨做饭,还可以陪他们走亲串友,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我们晚辈的心意 。虽然他们别无所求,但我们的一声问候、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电话都会让他们倍感欣慰和满足 。此后,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会经常绽开灿烂的花朵 。
重阳节,让我们一起登高望远吧 。重阳节也叫登高节,秋高气爽之时,正是“重九登高”的最好时光 。相约上三五好友,直奔山脚 。不管是登山步道,还是崎岖小道,且歌且行,激情飞扬 。披荆斩棘,拾级而上,留下一片迷人的背影,你就是最美的一道风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登上顶峰,你能俯瞰起起伏伏的山峦,弯弯曲曲的道路,炊烟袅袅的村落 。呼吸着大自然的芳香,你一定会心旷神怡,没有比这更爽的事情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