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个故事 , 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以前 , 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来到了中国 , 他兢兢业业的工作 , “救死扶伤”成了他的最高使命 。在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时 , 他也毫不退缩 , 丝毫没有回国的意愿 , 而是坚持留在了中国 , 最终在为病人手术时不幸被感染 , 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 , 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 , 有真挚的情怀 , 有无奈的感伤 。欢快的时候 , 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 , 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 。这一切 , 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篇三
我读的名著是《朝花夕拾》 , 作者鲁迅 , 我不觉得这像是一本名著 , 反倒像一个朋友与你闲聊家常 。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道路和经历 , 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 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 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 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 , 真挚的情怀 , 无奈的忧伤 , 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藤野先生 , 鲁迅初到东京时 , 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让人鄙夷的身影 , 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 。这让鲁迅极为厌恶 , 于是他去了仙台 , 在那里认识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虽衣着模糊 , 但对科学严谨求实 , 对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 , 在鲁迅的作业上用红笔圈出来 。而且他平等公正 , 毫无民族偏见 , 有着高尚的人格 。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 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 , 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 , 虽然小 , 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 , 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苍蝇喂蚂蚁 , 静悄悄的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 。而《阿长与山海经》说的是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 比如她睡相不好 , “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 ,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 谋害了我的“隐鼠” , 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等 。刻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的形象 , 她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 她不仅质朴 , 而且善良 , 关爱别人 。作者由原来的讨厌她 , 变成敬她爱她 。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 , 令人回味 , 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 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 , 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 , 向往自由的那份热情 , 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 ,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 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 , 不过 , 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
曾几何时 , 我已远离了童年 , 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中 , 纷纷扰扰的生活中 , 童年已渐渐遥远 , 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 , 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 , 和鲁迅吧一起热爱自然 , 向往自由 。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篇四
记得小时候上初一语文课的时候 , 就被迅哥儿文中提及童年趣事感到兴味 , 也许因为这是他一生最童真的时光 , 没有国仇家恨 , 没有忧国忧民 , 更没有艰辛救国和唤醒无知国民的无奈;又抑或只是羡慕他当时的童年美好时光罢了 。
如今 , 终于有幸能到一代文豪的故乡一探究竟 , 寻觅他当年的踪迹 , 我想 , 能埋葬神话般的人物大禹 , 孕育出王羲之这样的大书法家 , 出现鲁迅这样一代文豪 , 并见证陆游 , 唐婉这样才子佳人爱情的地方 , 必定是钟灵毓秀 , 人杰地灵 。如今一探 , 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 此地到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 浓的似乎能将一介武夫熏陶成那之乎者也的书生了 。原本酷爱书法的我 , 在这里似乎也淹没在人海书卷中 , 这里的书法风格与羲之的笔风一脉相承 , 楷书 , 行书各有特色 , 还有康乾的御碑 , 更让此地的书生气里增添了些许贵气 。
推荐阅读
- 蓝心羽/李学长《普通的普通人》歌词
- 蓝心羽《呼吸决定》歌词
- 蓝心羽《孤孤单单》歌词
- 蓝心羽《记忆停留》歌词
- 蓝心羽《心如止水》歌词
- 陈绮贞《After 17》歌词
- 王靖雯《诗中的灯火》歌词
- 谁是卧底星座背景
- 金思汗《说了再见》歌词
- cici_《一盏流萤》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