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文学读后感 中外经典文学读后感大全5篇( 二 )


早晨,一个个草把子上插满了数百支箭 。诸葛亮数了数,足足有十五六万支 。于是,诸葛亮派士兵把那十五六万支箭搬到周瑜那儿 。周瑜一看,长叹:“先生神机妙算,我甘拜下风啊!”
读了故事后,我深有感触 。诸葛亮真是足智多谋 。如果想要用草船借箭,必须先计算好天气、时间等事件 。而诸葛亮把这些事件都计算得准确万分,才导致了他的借箭成功 。如果没计算好的话,不知道曹军什么时间出征,不知道那是什么天气,借箭能成功吗?这就说明诸葛亮谋略过人,诸葛亮的借箭计划可以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来形容 。一般人想达到这种境界都是很难的 。诸葛亮的谋略、智慧真值得我学习 。

周瑜其实也是以为挺聪明的统帅,他担任着吴国的大都督,这可是一个很高档的职位 。他曾经用连环计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 。这么聪明的统帅,就是嫉妒心太重,才导致总是比不过诸葛亮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三气周公瑾(为周瑜字),那时周瑜连用了三次破蜀之计都失败了,导致自己身体里的毒加深(被毒箭射的),最后气绝身亡 。那时的诸葛亮只是稍微地动动手指头哇 。就是因为周瑜度量小导致的 。周瑜我真想送你一句话:“宰相的肚里能撑船,做人一定要度量大啊 。”
中外经典文学读后感大全3
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做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喜欢他……他就是全书的主人公——霍尔顿 。
他的讨厌周围肮脏的世界——他讨厌伪君子,讨厌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讨厌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间……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 。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成绩自然会很差 。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 。
霍尔顿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很勇敢,但是实际却是他一直都很胆小,被别人欺负后只能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幻想着可以把他打败,他连一个瘦弱的女人都驯服不了,更何况别人呢?他被学校开除后,都不敢贸然回家,蹑手蹑脚地回去还一定要躲避着父母 。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却没有胆量去做真正意义上的叛逆 。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从他的经历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与家长的代沟,家长总希望他像哥哥一样可以成为出人头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上,捉住不断奔跑的孩子 。大人总认为霍尔顿是一个败家子,是一个不良少年 。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还存留着点点梦想,即使它在那污浊的世道变得那样的细微渺小 。
霍尔顿是明智的,是聪明的,他看透了社会的本质 。他的朴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还比较幼稚,虽然他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他反抗现实、向往美好世界的纯洁的一面是不可忽视的 。
作者借助笔下的霍尔顿,活灵活现地展现了自己的想法,用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关于那所谓“叛逆”的想法,讲述了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过渡,大人与青春期少年之间的代沟 。
霍尔顿的那个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那个为了不让小孩子掉下悬崖而站在悬崖边救孩子的形象,那个纯洁无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却又些许成熟的心事,渐渐放大……
中外经典文学读后感大全4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 。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一盏灵巧的小桔灯不仅点亮了前面那黑漆漆的道路,还让我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

我读了冰心奶奶的《小桔灯》,心里犹如燃烧着熊熊烈焰,十分激动 。这篇文章反映了1945年抗战期间革命者在国民党__统治下的艰难处境和对光明的渴望,赞扬了他们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文中描写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地下党员的女儿 。当时国民党__残酷地逮捕,杀害地下党员,白色恐怖笼罩着重庆上空 。小姑娘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因党组织遭到破坏,而离开了家 。那时的黑暗、害死了多少像江姐一样的义士,而这名小姑娘看见母亲也因受到特务的追踪殴打吐了血,没有像某些人那么慌张,还帮着大人做事,到乡公所楼上打电话给妈妈请大夫,遇到作者后,平静地回答了作者的问话这一段时,她是多么的勇敢,镇定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