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教案 高考高三语文教案(13)


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高考高三最新语文教案5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 。
2.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 。
3.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 。
(解说:本文虽说是演讲录,但其实就是一篇科技论文,加上语言的欧化风格,要读懂全文并不容易,所以设置了第一个要求;生动、幽默是霍金的演讲风格,是其演讲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设置了第二个要求;本文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演讲录,需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因此设置了第三个要求 。)
自读重难点
1.提炼本文的要点,增强概括能力 。
2.探究本文的内涵,增强分析能力 。
(解说:这两点按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设计,顺应编辑的教材编排意图 。)
【自读程序】
总的原则是:多次自读,逐层领悟,逐个落实学习重点 。具体如下:
1.初读,总体感知 。
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总体感知 。
读后能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
明确: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
2.再读,提炼要点 。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细一些,边读边给课文分段,明确作者讲了几层意思,并提炼出要点 。提炼要点的方法是:或者摘录文中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
明确:
要点依次为:①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 。②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 。③物理方程、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们不能预言人类;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_下却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④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 。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⑤宇宙现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点上,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
3.三读,探究内涵 。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更深入,能对某些语句的内涵进行分析,也能对作者的某个观点进行评析,或者对作者的整个科学思想进行阐述分析 。
4.交流讨论 。
交流讨论可以在前三步之后综合进行,也可以在每一步(初读、再读、三读)之后分别进行 。对总体感知的情况、提炼要点的情况、探究内涵的情况依次进行交流讨论 。可以先在小组(前后桌为一组)内进行,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人参与全班交流 。
(解说:本自读程序力图体现学生的自读、自得、互动 。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提高 。)
【自读点拨】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 。
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 。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 。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 。”可“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
本文专业性强,欧化语言明显,阅读起来非常吃力,难读、难懂 。高考试卷上的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只有三四段,考生读起来已经非常吃力,而这里却有整整26段,是前者的六七倍 。所以教学本文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但同时也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去 。
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将以下问题灵活地插入上面的“自读程序”中 。(特别是发现学生在“探究内涵”不够深入时 。)
1.作者在第8段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10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