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悲文( 二 )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
由于这是一首抒 *** 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 。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 。
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 。
2. 谁有悲伤情感的文言文《别赋》江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 。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 。居人愁卧,怳若有亡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 。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 。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 。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 。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 。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 。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 。辽水无极,雁山参云 。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 。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 。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 。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 。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 。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 。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 。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 。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 。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暂游万里,少别千年 。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
3. 急求古文中”悲”字的所有解释和例句在古汉语词典上没有查到,现代汉语是悲伤(~痛,~喜交集);怜悯(慈~)古语意思基本也是这样的 悲 bēi 〈动〉 (1) 眷念;怅望 游子悲故乡 。
——《汉书·高帝纪》 。颜师古注:“悲谓顾念也 。”
(2) 又如:悲思(思念,怅念) (3) 哀怜;怜悯 悲予志焉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余悲之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4) 感叹,慨叹 悲哉世也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可悲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吕氏春秋·察今》 悲 bēi〈名〉 (1) 悲哀,伤心.如:悲喜交集;悲欢离合 (2) 悲叹 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佛教语,愿解他人痛苦之心 。悲是大乘佛教菩萨概念的基本特点.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
——《大智度论》 。又如:慈悲;大慈大悲;悲智 (4) 苦 吾于佗文不知蹇涩,惟作诗甚苦,悲唫累日,仅能成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