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楷书四大家( 二 )


与唐诗相比美的是 , 唐楷书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 , 形成了字体严肃端庄 , 笔划平稳凝重 , 结构严谨 , 法度森严的风貌 。初唐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四大家晚唐有颜真卿、柳公权 。他们的楷书 , 不仅有继承 , 还有创新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 挺劲峭拔 , 棱角森然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 , 正平俊朗 , 风姿绰约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 , 精工秀雅 , 形瘦实腴薛稷的《信行禅师碑》 , 纤瘦遒丽 , 婀娜清健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 , 雄强浑厚 , 朴茂端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刚劲峻拔 , 端庄严谨 。真可谓前无古人 , 后无来者 。
唐代的楷书 , 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 , 真所谓空前 。书体成熟 , 书家辈出 , 在楷书方面 , 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 , 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 , 奉为习字的模范 。
我爱唐诗 , 也爱唐楷 。吟唐诗精神振奋 , 临唐楷心灵净化 , 以唐楷风骨书写唐诗佳句 , 更是心旷神怡 , 与古人神会 。正是怀着对唐诗和唐楷的神往 , 近一年来 , 我选取脍炙人口的唐人绝句80首 , 拟唐楷结体 , 融北碑、汉隶笔意书写成册 , 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 。85岁高龄的著名学者、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题写诗跋:“盛世歌声此处寻 , 卷中绝句是唐音 。诗书并美成双璧 , 一字真堪值万金 。”这既是对后辈的鼓励 , 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呵护 。今天 , 我们生活在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太平盛世 , 继承和发扬唐诗唐楷等我国优秀文化艺术 , 要求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 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推陈出新 , 使唐诗唐楷的文化精神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 , 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唐楷的特点主要是什么特征 篇2在中国书法史上 , 唐代创造了两个高峰 , 一是楷书 , 二是草书 。楷书就是我们常说的唐楷 , 唐以后楷书走向了衰败 , 至当代更甚 。纵观当代楷书 , 取法唐代楷书的作品在展览中所占的份额比较少 , 这几年由于中国书协的引导 , 唐楷所占比例相对多了一些 。比如十二届国展 , 因为参展作品的数量增加到了一千余件 , 同时分书体评审 , 这样楷书的比例就增加了 , 因此唐楷也有所增加 。而在以前的国展中 , 入展作品数量控制在四百余件 , 唐楷的入展数量少之又少 , 如此反观十二届国展中入展的楷书作品应该说至少有一半是入不了展的 。所以 , 楷书作品入展有一定的拼凑之嫌 , 当然也包括其他书体 。此外 , 去年在洛阳新安举办了“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 , 即使在这样的楷书专题展中 , 取法唐楷的作品比例也不高 。近年来常有人提出“激活唐楷”等口号 , 这些都反映了唐楷在当下的窘境 。
这里 , 我就唐楷的五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这五个问题分别是:唐楷的形成、唐楷的历程、唐楷的技法、当代唐楷的思考以及唐楷的价值 。
一、唐楷的形成
唐楷由隋代楷书而来 , 初唐的楷书是隋代楷书的延续 , 而隋楷是由南北书风相互交融而形成的 。因此 , 很有必要回溯一下楷书是怎样形成的 , 或者说将唐楷置于楷书的发展历程中去考量 , 这样可以加深我们对唐楷的认识 。
书体的演变是通过不断地便捷快写来推动的 。书法实用有两个方向:一是不断地规整;二是不断地便捷 。所谓规整 , 是将一种书体推向成熟;所谓便捷 , 就是快写、草化 。草化伴随着汉字的产生 , 无处不在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 , 篆书在不断规整中走向了成熟 。另一方面 , 篆书的快写形成了早期的隶书 , 它比小篆出现得还要早 。小篆成熟后 , 至西汉逐渐式微 , 碑额等尚有保留 。随着早期隶书的不断规整 , 至东汉 , 隶书达到了成熟阶段 。早期的隶书不断快写 , 至西汉出现了早期带有隶意的草书 , 可见存于出土的西汉简牍中 。隶书在东汉成熟后 , 也逐渐式微 , 书体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 , 即草书不断地规整 。实际上 , 东汉中晚期是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相互支撑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民间大量日常书写中 , 这几种书体相互支撑、互相发展 。在很多出土文献中 , 可以看到早期楷书的面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