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戏社》的简介( 四 )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 。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 。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 。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
“是的 。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一九二二年十月 。
读《社戏》,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 。同以江南农村为背景,《故乡》描绘了现实中农村残破、凋敝的景象,《社戏》展现的则是另一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 。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处处洋溢着夏天的温馨,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自然,充满生趣 。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这个偏远的海边小村,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质,是一方“净土” 。那地方的山水令人陶醉,“我”和小朋友们夜间划船去看戏时,“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隐然可见 。
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村里的人纯朴好客,小朋友们也因“我”来而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钓鱼虾,放牛,充满童真之趣 。他们一个个聪明,热情,活泼,也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得以去看那年的社戏,夜里行船的时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回来的时候因为肚饿,大家商议一起去“偷”罗汉豆,阿发因为自己家的罗汉豆大,便让大家摘自己家的 。后来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的罗汉豆,非但不生气,竟还特地送了些给“我”吃 。此外如外祖母的慈蔼,母亲的关怀,也都让人倍觉亲切 。在这临海的小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 。
《社戏》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 。鲁迅很早就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并非都是温馨的回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白眼,鲁迅对故乡,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 。鲁迅故乡绍兴,自然景色秀丽,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前人称其山水之美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世说新语·言语》)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养成了人们对故土家园的深情厚爱,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尤为重视人伦亲情,鲁迅生于书香门第,对故乡的眷恋实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中 。他早年初离家时,在给亲人的信中说“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 。”(《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故乡的山水之美,深深植根于鲁迅的心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风波,自然想起过去,忆及故乡的完美,他是在“昏沉的夜”看到了故乡山阴道上“好的故事”(《野草·好的故事》),也是在北京“严冬的肃杀”中想起了早春二月故乡的风筝时节(《野草·风筝》) 。在和现实作对比时,所用的常是记忆中理想的故乡图景,小说《社戏》也正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