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 二 )


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形同诗人的眼睛和耳朵,而杜甫的诗就是是历史的桥梁 。
他“沉郁顿挫”的诗风转变成悲伤的字符,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更成就了唐诗的光辉时代,为后人留下值得歌颂的诗篇 。
2.2 杜甫的咏史怀古
杜甫着眼于“入世”重于写实 。
他身经唐朝盛极而衰的巨变,动荡不安的生活给他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将时代由盛转衰,急转直下的衰败景象纳入笔下,反映除了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悲惨艰辛,起到了抒怀或谏政的作用 。
正如《兵车行》中描写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主题是征兵送行,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
动乱中生活的困苦,使杜甫时刻为妻子和儿女能否过上安乐的生活而担心,为儿女挨饿乃至死去而伤心痛苦 。
例如《北征》、《述怀》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骨肉情深 。
3.总结
李白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特别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其诗歌充满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
如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
李白起笔设问“我来竟何事”,复自答“高卧沙丘旁”,而杜甫起笔却在《天末怀李白》中先问“君子意如何”,一个先言己,一个先问他,李白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可见一斑 。
杜甫与李白充满传奇色彩的身世血脉不同,杜甫出身书香门第,是忠诚的儒家弟子,他接受的教育是家国天下、君臣父子,所以他没有李白超然的仙气,他真实地活在大唐的土地上,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
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与杜甫的“古凭锦水双行泪,好过瞿塘滟堆”较读,一个俊快,一个沉挚,性气不同,晰然可见 。
如果说李白的生命似酒,烈酒,以强势的姿态张扬的游走在天地间,那么杜甫的生命就似水,无所不在的各种形态的水,杜甫之就真就善犹如水之就下,是命运的安排 。
他的静定,他的沉郁如同来自西伯利亚的风,冷的刺骨,它的尖锐凛冽从来不屑于隐藏,但是正是有了它的存在,人们才会相信,春天不会远了,藏在冰层地下的是希望 。
参考文献:
[1] 何宏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J].文教资料,2010(14).
[2] 马卓昊.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4(03).
[3] 吴天虎.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2(15).
[4] 张国云.李白杜甫诗歌浅析[J].学苑教育,2010(17).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2】
在《唐诗品汇总叙》中称:“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 。
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李杜二公,诚为劲敌,杜陵沉郁雄浑,太白豪逸宕丽 。”总之,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与比较李杜二人的诗风,总脱不了李诗之“飘逸”,杜诗之“沉郁顿挫”的艺术创作风格 。
“飘逸”用房日晰先生的话说便是:“老庄思想作用于艺术趣味的反映,显示出潇洒闲逸离脱尘俗的艺术境界,飘逸重在逸,带有超脱凡俗的神仙风貌”,而吴奔星先生却认为飘逸是诗中所表现出画家所不能画,摄影家所不能摄出的那种立体感与行动感的整体印象 。
由于李白的性格豪放不羁,因而形成了他诗歌豪放、潇洒、闲逸的主要特色 。
诗人善于挥洒,笔走龙蛇,诗里往往呈现出一种活泼飘逸之态 。
“我醉欲眠即且去,明朝有志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便是他坦率性格的真实写照 。
显然他那种“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的自由挥洒与杜甫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
李白以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浪漫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独特性,他在抒写自己理想的时候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时,更是十分狂放:“一风三日吹倒山”在他思念友人时,他会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当政治不得意时,他无法控制内心的愤激,他会高声疾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以上诗句皆表现出一种狂放不羁,啸傲沧州的精神和性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