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 二 )


【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如今的学者都喜欢厚古薄今,让老百姓无所适从,一定要禁止,不能让他们妄议朝政 。
“除了《秦记》,其他诸侯国的史书都烧掉,不是专门的学者,也绝不允许私藏诗书,只留下医学和种地、植树的技术类书籍 。”
秦始皇说:“照办 。”这就是焚书事件 。
皇帝和丞相亲自下场,进行了一场文化清理运动,他们希望在文化领域也能实现大一统 。
他们只留下秦国史书,其他的诸子百家和诗书,只能在咸阳图书馆存一套,民间好好生产就行 。站在秦始皇和李斯的立场,可以理解 。
如果不消除人们心中分裂的种子,大一统始终流于表面,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帝国就将重新面临分裂的危险 。而学者妄议朝政,则会消解朝廷的声音 。民间百姓的文化水平不高,不可能看清时代的转折点,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是一旦学者用利益煽风点火,百姓很可能就会站在朝廷的对立面 。
为了朝廷大计,他们只能让学者闭嘴 。不仅不允许乱说话,连书都不能看,这样一来就彻底消除了文化界的不安定因素,等下一代人成长起来,帝国的新制度就落地了 。
如果百姓想学习法令,也要以吏为师 。他们学习法令之后,可以帮助官府治理地方,也可以成为干部队伍的后备军,大大扩充帝国的执政基础 。
这些就是秦始皇和李斯的想法 。
当然,天下的书也不是都烧了 。所有经典书籍都在咸阳有备份,只是随着项羽焚烧咸阳,那些书籍也全部付之一炬 。“大火三月不熄”,飘荡着一股竹简味儿 。
04
在帝制国家中,有一个特点是家国一体,朕即天下,天下即朕 。
由于权力集中于皇帝,导致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帝国产生影响,不论歌颂或者批评,凡是涉及皇帝,就会涉及全国 。
周朝不是这样的 。周朝是分封制,诸侯国之下又有拥有城池的士大夫 。如果百姓不满意,只会反对士大夫,根本不会找国君的麻烦 。士大夫有意见,才会向国君申诉 。这样的层级管理,让周天子高高坐在王座上,既不用管天下事,天下也没人理他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所有的麻烦,都在士大夫的层级消化 。
可秦帝国不一样 。所有的官员都是秦始皇派出去的,那么闯祸之后,当然是秦始皇来扛 。
如果秦始皇做错事情,接受批评的也是他 。但皇帝不能被批评 。由于大权在握,皇帝就是国家的形象代言人,如果皇帝受到批评,岂不是国家也有问题?
家国一体,需要皇帝成为圣人 。秦始皇是圣人,也是人 。他希望能够长生不死,于是就让术士炼仙丹、找仙药,为此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可找了很多年,依然没有找到 。
这件事本来就不可信,术士只是编故事向秦始皇骗取财富和地位,眼看谎言要被戳破,有两个术士就跑了 。他们在逃跑之前还吐槽:“始皇帝太过分了,大权独揽不给别人机会,这样的人怎么配长生呢?”这就属于不但骗秦始皇的钱,还骂秦始皇是傻子 。
事情传到秦始皇的耳中,他顿时感觉自己被人羞辱了 。他说了一句话:“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这句话才是秦始皇的心声,你仔细品 。他心疼的不是钱,而是被术士诽谤,让自己的名声受损 。皇帝无德,那秦帝国算什么?时间久了,人心就会动摇 。
于是,秦始皇派人审核咸阳的“诸生”,包括术士、学者、学生等,最后查出诽谤过皇帝的有460多人 。为了惩戒后世,他们被坑杀于咸阳 。所谓的“坑儒”不是坑杀儒生,而是诽谤秦始皇的人,其内核则是家国一体的帝制禁脔,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维护大一统的手段 。
05
秦始皇怎么都不会想到,寄予厚望的长子扶苏,居然也是另一条路线的人 。本来希望下一代能够坚定地走下去,等到成长于新时代的年轻人成为主流,也就没有人会怀念战国诸侯的年代 。可接班人被和平演变了 。扶苏说:“诸生都是孔子的门徒,陛下却严惩,天下人怎么会安心呢?”
扶苏不知道老父亲要干什么,于是他被派往上郡,做蒙恬的监军 。从此以后,扶苏就不再是帝国的接班人,而是失去宠爱的皇子 。
新的接班人在两年后出现 。那年,50岁的秦始皇出巡,丞相李斯陪同,少子胡亥也想出去见见世面,秦始皇答应了 。
既然可以跟随在父亲身边,可能平时也颇受宠爱,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在秦始皇面前撒娇 。
胡亥希望跟着父亲见见世面,或许秦始皇也在刻意培养胡亥 。他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宠爱胡亥?因为胡亥的学历和专业 。胡亥是跟随赵高学习狱法的,相当于法律专业中的监狱法,属于秦国最根正苗红的专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