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例文( 七 )


一.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 。
二.复习旧课重点导入新课学习 。
提问: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本文写景的精彩段落,那么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吗?
讨论并归纳: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三.讲述新课 。
1.学生齐读过渡段 。
①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 。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
③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
④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2.研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本课难点问题)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板书红色的字) 。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 。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
②“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讨论并归纳: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
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 。(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 。”“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学生讨论,回答 。)
讨论并归纳: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
②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
③问:“他有一条戒尺 。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