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语必修文部教版优质教案( 七 )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_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
(二)、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至此形成板书)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训练重点:理清思路
一、写作缘起(1-2)
二、记念主体(3-5)
三、教训、意义(6-7)
(三)、分析局部思路
关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的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
部教版高中一年级语必修文教案4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学_目标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二、学_重点、难点
1、重点: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_较紧张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此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在一个飞雪的早晨写的,人在困境中,在饥寒中,总会想亲人,想家人,而此时艾青想的却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大堰河 。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
自读问题: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 。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_: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 。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自由发挥 。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 。并让学生说明理由,并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
人生信条——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 。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
依次投影四副_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 。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
(四)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 。
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 。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 。
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
“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_妈吗?”
“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 。
(五)结束语:
“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 。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 。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