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比‘9·11’恐袭更严重”( 二 )


这位处长回复说:“德国媒体奉行独立报道的原则,即政府不参与报道工作,很多情况下,政府甚至对报道毫不知情 。采访人员在报道政府事务时,常持批评态度,并视监督政府,揭露其不当行为为己任 。因此,新闻媒体在民主国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调查采访人员还经常设法获取未经公开的信息 。而执法机构通常会在调查完成后才公布信息,以免因过早地公开信息而危及调查的进展,或者误导公众得出错误结论 。我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清晰地理解德国有关北溪管道爆炸的新闻报道 。”

“后果比‘9·11’恐袭更严重”

文章插图



汪文斌
对于美、英、德媒体关于北溪事件的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也提出了质疑,不过他质疑的对象是美国 。3月15日,在回答采访人员提问时,汪文斌说:“我们注意到一些西方媒体在赫什发布美国是北溪爆炸案策划者的调查报道后,保持了非同寻常的沉默,现在却出奇一致地同步发声 。面对诸多反常现象,请问美国对此如何解释?是不是有难言之隐?”
在笔者看来,沈逸质疑德国是不是美国的仆从国也好,汪文斌质疑美国是不是有难言之隐也罢,其背后折射出的,实际上是美国和德国联手进行的一次危机管控 。
2月8日赫什的报道发表,对于美国而言,就意味着危机的来临 。美国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让这则新闻在主流媒体大范围扩散 。事实果然如此 。按照汪文斌的说法,西方媒体对于赫什的报道,保持了“非同寻常”的沉默 。这是美国政府联手盟友政府进行信息管控的结果,还是西方主流媒体自发的自我控制行为,目前尚不得知 。
问题是,主流媒体虽然沉默,但赫什的报道的影响力一直在扩散,必须有一篇“打擂台”的新闻来削减、消除这种影响力 。于是就有了3月7日美、英、德媒体的同步报道 。
这样的同步报道有一个难题,就是德国 。赫什的报道发表后,有不少德国人相信是美国炸毁了北溪管道 。另外,北溪管道被炸毁,也使得德国与俄罗斯的能源供求关系彻底断裂,对德国经济伤害很大 。从这个角度说,德国是北溪事件的直接受害者 。如果德国主流媒体也参与报道,认可北溪事件不是美国干的,另有作案者,那么,这样的报道不但增加了可信度,也会堵住一些人的嘴 。
“后果比‘9·11’恐袭更严重”

文章插图



朔尔茨
于是,就有了3月3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的美国之行 。与上一次访美不同的是,朔尔茨这一次造访白宫,没有媒体、内阁部长、商务代表团随行,在与拜登会谈之后,也没有举行联合采访人员会 。
这是一次神秘的访问 。
4天之后,美、英、德主流媒体同步发出了关于北溪事件的报道 。
这难道是巧合吗?
如果说3月3日舒尔茨和拜登的会面,双方确实商定了北溪事件新闻报道的相关事宜,那么,笔者更感兴趣的是,舒尔茨有没有借此机会跟拜登“讨价还价” 。
毕竟,不但北溪事件伤了德国,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也伤了德国 。在北溪事件和通胀削减法案的双重打击下,德国三大车企中的宝马将在美国投资生产电动车、大众也称将扩大在美国的产能,卢森堡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关闭了位于德国的两家工厂、将生产重心转向美国 。
从这个角度说,赫什的报道是美国形象的危机,北溪事件和通胀削减法案是德国经济的危机 。
美国进行了危机管控 。
德国的危机管控,进行到什么程度了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