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 。“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 。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 。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 。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
(14)全班朗读 。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 。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 。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
六年级语文教案3
《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
3.出示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将收集的资料交流,利于课文学习,对名画有初步认识 。]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
推荐阅读
-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期知识点总结
-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大全
- 上海小学暑假放假时间2022年 上海小学暑假放假时间2022
- 中小学放假时间2022暑假通知
- 电脑版qq飞车点券怎么买东西 QQ飞车手游点券有什么用
- 初中生住校一学期多少钱 小学生住校一学期多少钱?
- 升级正版win10系统教程 电脑如何升级windows 10系统
- Windows电脑系统查看版本号方法 怎么查电脑系统是什么版本
-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9加几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青岛版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