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要注意什么,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介绍及注意事项?( 二 )


试试看最简单的呼吸调节法:静静坐下或站定,全神贯注在呼吸调节中,慢慢地,一点一点用鼻子吸气、吐气,并重复数次 。简单的深呼吸可以排除体内积热,让身体重新获得能量 。
第五招 用五官体验新感受
春天,也适合打开人体的五官感受,体验全新的世界 。旅游是一个方法,找三五好友郊游踏青,让歇息已久的精神感官,在自然环境中重新复苏 。或者在书桌上布置一个有春天感觉的小环境,可以在靠东方的桌角,布置一个小小的春天角落,工作累了看一看,便会有新的力量和创意 。
在美国乡村,习惯在春天采集新鲜的柠檬,泡成一大壶蜂蜜柠檬汁,做为净化身体的饮品 。柠檬中的类黄酮可以帮助身体减缓过敏反应,防止病毒入侵 。具有理气解郁功效的玫瑰茶,可以缓解胃部不适症状,且富含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及加速疾病痊愈 。也可以买一把甜香的水仙花、风信子回家,将春天的信息带入室内 。
夏日当头时
立夏(5月5/6日):夏天开始,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工作日益繁忙 。
小满(5月21/22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
芒种(6月5/6日):芒种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宜开始秋播,如晚谷、黍、稷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黄梅季节,连绵阴雨 。
夏至(6月21/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 。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万物生长最旺盛,杂草害虫也迅速滋长 。
小暑(7月7/8日):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很热但尚未酷热,人们忙于夏秋作物的工作 。
大暑(7月23/24日):正值中伏前后,一年最炎热时期,喜温作物迅速生长;雨水甚多 。
夏热使人体腠理开泄,加之乘凉饮冷,每易损伤阳气 。如何能做到夏季养阳呢?
调精神: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 。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阳的目的 。
巧运动:宜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来活动筋骨,调畅气血,养护阳气 。运动要循序渐进,严格控制运动量,不要过度疲劳 。
慎起居:夏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起居也应随之作适应性调节,如清晨早起,洗漱后在室外清静处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人体阳气 。
要午睡:中午人体散热量大,午饭后又昏昏欲睡,通过短暂午睡小歇,可以避开中暑高峰,又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 。
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反会感到头晕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
节饮食:夏季天气温热,应注意饮食调节,切勿极饥而后食,食不可过饱 。亦忌极渴而后饮,饮不宜过多 。还须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脾胃阳气 。
防中毒: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 。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
秋风送爽时
立秋(8月7/8日):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开始移栽 。
处暑(8月23/24日):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夏季火热已经到了尽头 。
白露(9月7/8日):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
秋分(9月23/24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北方秋收秋种 。
寒露(10月8/9日):天气转凉,露水日多 。
霜降(10月23/24日):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所以叫霜降 。南方仍可秋收秋种 。
秋天有时不太明显,但从养生角度却很关键 。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
第1招:少辛增酸忌寒凉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 。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 。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 。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 。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 。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
第2招:养阴补气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 。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 。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 。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