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是什么故事 三十六计空城计的故事简介( 二 )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斗的紧急关头和某方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
用计锦囊
在敌强我弱,形势突然紧急,间不容发的情况下,为了使敌人的攻势停止或落空,以争取寻找机会的时间,便把本来实力的空虚,故意用更加空虚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对这种夸大了的公开情况发生怀疑,并作出相反的判断,因而不敢贸然采取行动 。这是一种疑敌缓兵的心理战谋略 。
空城计的决窍是:实力空虚再显示空虚而没有防守,使敌人疑上加疑,在敌众我寡的紧急关头大胆运用这种策略,会更显得奇之又奇,使敌人犹豫不决 。古人用兵,讲究的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逆反用计,空城计却打破了这种常规用计格局,以“虚者虚之”对待,使用计虚虚实实变幻无穷 。
含义 本计包含两个含义:
一、虚而虚之 。本来是空虚的,还要显现出更加空虚的样子来 。“虚而虚之”的目的是使敌人“疑中生疑” 。一般地说双方交战,总是要互相隐瞒真实情况,所谓“兵不厌诈”,即使遇到正常情况,也要反复地进行分析研究,不能完全凭自己的直觉,随便做出判断 。除了要进行正面的分析外,还要进行反面的分析,这就是所谓的“疑中生疑”,便会使之狐疑不决,甚至惊恐万端 。
二、实而虚之 。本来是实的,却故意装作虚使敌人误以我为虚 。例如,我们本来实力比较强大,但是却要千方百计地把这些力量隐蔽起来,而故意表现出弱小的样子;故意给敌人留出欲乘之隙 。要实而示虚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诱敌深入 。二是韬晦之计 。为了更大或者是更远的目的,暂时隐蔽起自己的实力和锋芒 。这种暂时的隐藏是为了等待时机,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动突然进攻,使对方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
对策
防范空城计,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要全面分析 。例如:敌人所守的是一座孤城,四外又是空旷的原野,不可能埋伏军队,这样就可根据该城的大小,判断出其最多所能埋伏的军队 。如果敌人在城内即使有埋伏,其数量也有限,那么就不必为他的空城计而犹豫 。
二、要耐心等候 。经反复试探之后,仍不能做出判断的话,可以采用在 “空城”之外,耐心等候,静观变化的方法来探其虚实 。只要我们在“城外”将其困住,不去主动直接攻城,在这种不攻也不撤的相持状态下,不论是虚是实,敌人都会自己暴露出来 。
三、要调虎离山 。“空城计”主要是通过隐蔽来达到欺骗的目的,而隐蔽又主要靠“城”这个必要条件,所以要破解敌人的“空城计”,就要把敌人与其所据守之“城”分离开来 。将敌人与其“城”分离开来的最好办法就是 “调虎离山”之计,一旦敌人失去“城”这个特殊的环境与条件,他的虚实也就暴露出来 。
用计范例 叔詹空城退楚军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 。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 。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 。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 。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 。这几种主张都难解郑国之危 。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 。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 。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 。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 。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 。他一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 。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做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 。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楚军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 。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 。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了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 。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于是按兵不动,先进城探听虚实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 。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 。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 。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 。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 。”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 。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这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