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梳女( 三 )


【什么是自梳女】自梳的习俗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 , 得以相沿300余年 , 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至高潮 。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后 ,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 。
古代未婚女子都会梳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 , 待出嫁时由母亲或女长辈将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 , 称为发髻 。立心不嫁的女子则需要履行一定的仪式来自行束髻 , 此称为“自梳” 。
仪式通常在自梳女及“不落家”妇女聚居的“姑婆屋”内举行 , 当事者须预先购备新衣、鞋袜、妆镜、头绳及香、烛、肴 , 以黄皮叶煮水沐浴 , 设供拜观音 , 立誓永不婚嫁 , 然后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 。
更换新衣新鞋 , 向其他自梳姐妹一一行礼 , 经济宽裕的 , 还须摆酒宴客 。履行仪式后 , 该女子即为“梳起” , 正式成为“自梳女” , 且终生不得反悔 。
“自梳女”平日可继续居住母家 , 采桑缫丝 , 自食其力 , 闲时常到“姑婆屋”与众姐妹聚会 , 在生活上互相扶持 , 亲如家人 。年老或病危 , 必须移居“姑婆屋” , 绝不能在母家去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