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是什么意思?( 二 )


第一步是取土 。取土之前先要选土,那些有经验的师傅才能看出哪里的土不仅具有黏性,而且土中含铝量较高,可以磨成粉末 。选好土之后,还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时将长达8个月之久 。
第二步是制坯 。把备好的泥土,用半手工半机械的方式制成砖坯 。普通的金砖,只要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厚度把泥土制成坯块即可 。比较复杂的是那些有特殊工艺要求的花砖,比如有的砖上需要绘制图案,为了让烧制出来的图案生动逼真,就要求在制坯时对图案的刻画把握得恰到好处 。
第三步是烧制 。坯入窑后,点燃窑火的过程复杂之极:以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40天,经过这四种不同燃料的燃烧,在耗时130天之后,方可窨水出窑 。所谓窨水,指的是一窑砖烧好后,必须往窑里浇水降温 。这些浇向窑里的水,得由窑工们沿着窑墩外那条又陡又高的砖梯挑到窑顶,再从窑顶浇入窑中 。
第四步是出窑 。出窑的日子,小小的窑腹里灰尘弥漫,异常呛人 。在出窑之前,虽然已往窑中浇水降温了四五天,但窑中温度仍然很高,长时间烧制过的"金砖"更是炙热难当 。一块块又烫又重的"金砖",在工人们手里飞快地传递着 。为了督促同伴加快速度,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鼓劲,工人们在搬卸"金砖"时,嘴里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咝咝声 。"货船泊岸夕阳斜,女伴搬砖笑语哗 。一脸窑煤粘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 。"这首《竹枝词》,描述的就是出窑时的场景--在炎热的窑中劳作,女窑工很快就满脸汗水,飞扬的尘土扑到脸上,原本"艳于花"的女子,刹那间也乌黑如煤灰 。
第五步是打磨 。刚从窑里搬出来的"金砖"还只能算是璞一样的半成品,要让它成为光彩照人的玉,还得花一番心血进行细致地打磨 。"金砖"的打磨是运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在一个圆形的水槽(金砖工艺)里进行,一边磨,一边冲水,不仅要让金砖表面变得平滑,还要让它使用时间愈长,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当镜子用--不过,遗憾的是,让"金砖"变得像镜面一样的打磨技术,如今已失传,推算来说,应该是用和水槽(金砖工艺)自研磨 。
最后一步是泡油 。打磨之后的"金砖",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 。桐油不仅能使"金砖"光泽鲜亮,还能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至此,从泥土到京砖的全部工序才算大功告成 。以上几个工序耗费的时间加在一起,已经是一年多,而每座窑一次能够生产的金砖,至多不超过7000块--其中还得有一定比例的次品和废品 。
【铺设方法】
在铺设金砖时,先须按尺寸切磨加工,以使墁好的地面严丝合缝 。然后经过抄平、铺泥、弹线、试铺等几道工序把砖铺好刮平 。最后在墁好的金砖上浸以生桐油才完工 。每个瓦工和两个壮工每天只能墁五块金砖 。
【名字由来】
金砖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金砖是由苏州所造,送往 京 城 的,所以是"京砖",后来演变成了金砖 。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叫做金砖 。
金砖国家(BRICS),因其引用了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和南非的英文首字母 。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国家” 。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世界新兴市场 。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会晤,之后每年举行一次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的建立,为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政治指引和强大动力 。
扩展资料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合作基础日益夯实,领域逐渐拓展,已经形成以领导人会晤为导向,以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外长会晤等部长级会议为支撑,在经贸、财金、科技、农业、文化、教育、卫生、智库、友城等数十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多层次架构 。
金砖国家合作的影响已经超越5国范畴,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建设性力量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砖国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