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全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全诗及赏析意思( 二 )


春蚕到死丝方尽解释及全诗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chūn cn do sǐ sī fāng jn]
:丝:双关语,思的谐音 。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
全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唐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近日,因教学上的需要,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有的赏析文章进而把这句话理解成在写别后相思 。例如,苏教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颔联(指这句话)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这里的丝和思念的思谐音 。另外,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是一篇署名郝世峰的文章(国际在线),不但强调丝与思的谐音,来说明春蚕到死丝方尽在写思念(文中的意思就是别后思念),而且,在赏析蜡炬成灰泪始干时,还借唐朝以前的诗句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和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思君如夜烛》),来证明蜡烛燃泪是在比喻思念之痛的煎熬 。
梅花香自苦寒来全诗及赏析
出自古代诗人佚名的《警世贤文勤奋篇》
梅花香自苦寒来全诗及赏析如下:
一、《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 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 须下死功夫
赏析
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
在一本唐代的佛经《辎门警训》里也载:
守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 。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说的和梅花香自苦寒来都是一个道理 。许多古诗中对梅花芬芳傲立于严寒之中也有很多描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可以说古已有之,只是由后人整理而成 。
儿童急走追黄蝶下一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全诗及意思赏析
出自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儿童诗《儿童急走追黄蝶全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意思 解析,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 。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 。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 。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 。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
赏析
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 。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 。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 。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
本诗作者一生写诗两万多首,其中有大量的写景诗 。他的诗清新风趣,构思巧妙,语言通俗,自成一家,在当时与陆游等人齐名 。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 。诗题暗示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
诗人住宿在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新市镇,一个姓徐的人家开设的客店的时候,看到一片盛开黄色鲜花的油菜田野 。那里跑着高兴的儿童 。他们在追扑黄色的蝴蝶 。黄色蝴蝶飞进黄色的油菜花中,孩子们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 。诗人用简捷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歌颂了大好的祖国山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