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维持等级社会秩序,就必须得制造符号,把各个阶级的人明确区别开来,“氏”就是这样一个符号 。就像我们上面说过的一样,因为先秦只有贵族阶级才能享有“氏”,“氏”就成了贵族阶级特有的标志,人人以享有“氏”为荣 。所以,当时最恶毒的一句骂人话,是说人“坠命亡氏”,骂对方把“氏”都混没了,香火不能流传,断子绝孙 。

文章插图
区分姓氏的意义
第二个,明婚姻,做到优生优育 。
姓氏分开,第二个原因就是要优生优育 。先秦的人就懂优生优育?对,这可不是我在这瞎说,都是有证据的 。
比如,《礼记·大传》就说: “(同姓)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意思只要是同姓,不论远近亲疏,即使相隔百代,均不准通婚 。
为什么同姓不可通婚呢? 《左传》中郑人叔詹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语》曰: “同姓不婚,惧不殖生 。”意思是同姓通婚(近亲结婚)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弊病 。
正是因为同姓不婚,后来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姬孟为妻,就被孔子认为“非礼也”,因为鲁国也是姬姓国,鲁昭公叫姬裯 。
同姓不可以通婚,但同氏异姓是可以通婚的 。比如,当时齐国栾氏姓姜,晋国栾氏姓姬,两族就可互相通婚 。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对周代“同姓不婚”有很高的评价:“为什么中华民族发展得这么好,成为世界上优秀民族?这和我们古礼同姓不结婚的制度很有关系 。以现代优生学的观点来看,这是古代了不起的好制度 。同姓结婚,只要三代以后,人种就完了 。往往有表兄妹结婚,生下来的孩子脑子非常笨,乃至变成白痴,这是血统问题 。讲礼制问题,更不可以 。所以我们现代的风气,通常同姓结婚,要出了五服以外 。”
第三个,固宗法,巩固宗法制的国家政权 。
分姓氏的第三个原因,是为了巩固宗法制度 。这个原因,是基于“同姓不婚”这个基础上的一个延伸 。
我们上面提过,同“姓”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可以通过血缘关系维系诸侯之间的良好互动(当然后来同姓诸侯之间也互相攻伐,不过这是后话),而不同姓之间呢?那最好也建立一种亲密关系,比如通婚,这是“同姓不婚”的另外一个意义 。

文章插图
都是亲戚,你们好意思打架吗
比如,春秋时姬姓的周王室,还有鲁、晋等姬姓封国,一直与姜姓的齐国保持着世代通婚的传统 。
这样,诸侯国之间,同姓是兄弟叔侄关系,异性是表兄舅甥关系,你们好意思在战场上打架么?因为彼此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整个国家都用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关系链接起来,就形成一个稳定的封建统治网络 。
秦汉以后,分封制瓦解大一统形成,姓氏合并姓氏分开的制度,虽然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制度渐渐没法继续下去了 。
第一个原因,是人口繁衍,分封太多,“氏”变得繁多 。
按照周代实行的分封制,各诸侯国和大贵族分封出去的支系越来越多,每分封出一各支系就要产生一个新的“氏” 。后来“氏”多到什么程度了呢,多到了互相雷同 。比如,孔子的氏“孔”,就好几个,鲁国有孔氏,卫国有孔氏,郑国有孔氏,妫国还有孔氏 。
为了解决雷同造成的区分困难,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些“复氏”,就是用两个字为“氏” 。比如《左传》的作者左丘,孔子的弟子詹台灭明,等等 。这有点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以前流行一个字的名,后来发现雷同太多,现在又流行两个字,甚至三个字的名 。
第二个原因,战乱让原有的“姓氏制度”变得混乱 。
春秋中后期,因为频繁的相互攻伐,很多诸侯和贵族灭亡了,一些传统的“氏”消失了 。据说周王朝最开始时,有170个封国,但到了战国,只剩下魏、赵、韩、齐、秦、楚、燕七雄,可以想象多少诸侯被灭掉了 。到了秦汉大一统,贵族更是被灭的差不多了,骂人话“坠命亡氏”,不幸成了现实 。
比如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令把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后裔和贵族名门共十多万人强行迁徙到关中一带,分给田宅,集中居住 。到关中后,这些没落贵族,有的就改变了原来引以为傲的“氏”,比如齐国大族田广的孙子田登因住在第二门,就改用“第二”作为自己的氏;田广的弟弟田英居住在第八门,改以“第八”为氏 。
推荐阅读
- 退工和退休有区别吗 退职和退休有什么区别待遇
- 梦见和别人一起吃包子预示着什么
- 女人戴和田玉有啥功效 佩戴和田玉的功效与作用
- 蓝牙鼠标怎么和笔记本电脑配对 电脑怎么连接蓝牙鼠标
- 天蝎女和什么星座最配对 天蝎女和什么星座最配
- 背诵小技巧 中医背书的方法和技巧
- 在word中如何设置行高和列宽 word文档中如何设置行高和列宽
- 君越和迈腾哪个值得买 别克君越大众迈腾怎么选
- 香茅醇在化妆品的作用和功效 香茅醇在化妆品的作用
- 背水一战的故事和道理 背水一战的故事简介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