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大一统中国”,是在汉武帝以后才形成的 。汉代在这个背景之下还有很复杂的面相 。《祥瑞》中引用陈侃理的说法,认为汉代文化危机先于社会危机来临,神学权威率先衰落,这种看法是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传统理解不相同的 。西汉朝堂之上“五德终始说”这种带有一定非理性色彩的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也是后世很少见的现象 。
周制与秦制之争
西汉政治脉络的一条主线
在《祥瑞》的写作过程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阙海时常与作者张向荣进行学术探讨 。阙海在活动上指出,从汉代历史发展脉络来看,王莽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之前,汉朝一直处在后战国时代,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从战国思想当中解放出来 。
从汉武帝开始,汉朝统治者才有意识地构建大一统王朝,而这种改革以“公羊学”(以《公羊传》来阐释《春秋》之学)的“回归古制”作为指导思想 。所谓“古制”,即《春秋》所描写的周制的格局和价值观 。这种改革思想让汉朝不断地向周制靠近,使得汉代国家政制形成了二元结构 。
在政治运作层面,汉代沿袭了秦代的律令制,在政治文化层面,汉代在不断接近周制“致太平”的理想 。汉武帝改革之时,汉代还是“王(周制)霸(秦制)兼用”,到汉元帝(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之时已经开始纯用儒术,把儒学的认识贯彻到政治运作当中 。这种走向最后势必会出现一位人物,他会纯粹地按照周制来对国家制度进行安排 。这个人是汉代的“周公”,他就是王莽 。
【五德始终说的是什么 五德始终说是谁提出来的】

文章插图
《三才图会》中的汉武帝、汉宣帝画像 。《汉书·元帝纪》记载,汉元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柔仁好儒”,汉宣帝训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霸道”源自法家,以严峻的刑法治国;“王道”源自儒家,以德治、仁义治国 。
周制与秦制的“王霸之争”是西汉政治脉络的一条主线,许纪霖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祥瑞》着力描写的董仲舒、公孙弘和主父偃三个人物恰好反映了这场政治角力中的不同面向 。董仲舒精通儒学而不懂帝王之术,纵横家主父偃恰好相反,善于权谋却没有理论支撑 。
许纪霖称,这三个人物中他最欣赏公孙弘 。公孙弘既有“儒”的一面,也有“法”的一面,他懂得如何真正治国理政,把汉武帝的“外儒内法”落实为一套具体的制度化架构,就像张向荣在《祥瑞》中评价道,公孙弘穷其后半生为后世儒生铺就了一条通达的仕途之道 。

文章插图
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汉武帝策问朝堂与各地举荐的贤良之士,公孙弘、董仲舒等人前来应试 。
中国的文官制度始自西汉,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最早出现了文官制度,这与公孙弘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相较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外戚和宦官专政,以文官为核心的官僚制度是相对理性化的,起到了缓冲剂的作用 。文官任职之前经历过儒家五经的洗礼,除了官僚系统的制度约束以外,他们的行为处事还受到了内心道德信念的制约 。
这套文官制度在汉代延续了下来,一直到王莽时期 。王莽掌权之时,文官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许纪霖援引马克斯·韦伯的说法讲到,韦伯提出一个政治家不仅要有信念伦理,还要有责任伦理 。信念伦理只对政治家的动机负责,只要我的动机是善的,我代表了天命顺应了民意 。责任伦理则要求政治家对行为的结果负责,要通过行为的结果来检验坚持的信念是否正确 。“用今天的话说,政治家要接地气,要有人情味 。”从董仲舒到公孙弘,儒家信念最后落实为一套文官体系,就是在制度上试图实现一种微妙的平衡 。
史学也是“人学”
公共史学与非虚构写作
历史非虚构写作是如今学术出版炙手可热的领域,几位嘉宾也与《祥瑞》作者张向荣一同探讨了公共史学和非虚构写作面临的挑战 。
有些史学专业人士也许会对张向荣这样的“跨界写作者”表示质疑,但许纪霖不这样认为 。许纪霖说,史学也是“人学” 。无论是文学还是历史,最终它是由“人”构成的,它所描述的对象都是由“人”构成的活动 。目前市面上有些历史专业著作都是“只见事不见人”, 工匠气十足,这些作品在许纪霖看来是没有灵魂的 。如今的读者需要的恰恰是有鲜活的人和故事的历史作品 。
推荐阅读
- 长白山下我的家电视剧里说的是哪种语言 关于女主角的简介信息
- 明兰说的狡兔死,走狗烹是什么意思 狡兔死,走狗烹是什么意思
- 常说的淀粉是什么粉 一般说的淀粉是什么粉
- 关于爱情的qq名字 关于爱情的qq名字男生
- 想对抗击疫情的英雄说的话 想对抗击疫情的英雄说的话作文
- 米读小说的账号如何注销 米读小说在哪里取消自动续费
- 请问微信语音通话说的话公安能否查的出来
- excel表格中怎么固定单元格不动
- 直觉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性思维是谁说的
- 足浴店洗脚流程 去过的人是这样说的